五号桩油田桩66断块沙三下亚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储层地质模型验证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油藏地质与开发概况 | 第17-22页 |
2.1 工区概况 | 第17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2.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8-19页 |
2.4 油藏特征 | 第19-20页 |
2.4.1 油藏类型 | 第19-20页 |
2.4.2 油藏静态特征 | 第20页 |
2.4.3 流体特征 | 第20页 |
2.5 研究区开发现状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地层及储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22-32页 |
3.1 地层层序和特征 | 第22-24页 |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程序 | 第24-25页 |
3.3 标准(志)层的选取 | 第25-27页 |
3.4 地层对比和层组划分结果 | 第27-28页 |
3.5 地层展布特征 | 第28-32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32-46页 |
4.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32-33页 |
4.2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3-44页 |
4.2.1 沉积特征 | 第34-37页 |
4.2.2 单井相分析 | 第37-39页 |
4.2.3 剖面相特征 | 第39-41页 |
4.2.4 平面展布特征 | 第41-44页 |
4.3 沉积相模式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桩66断块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第46-66页 |
5.1 地质建模基础数据准备 | 第46-47页 |
5.1.1 构造模型数据 | 第46-47页 |
5.1.2 隔夹层模型数据 | 第47页 |
5.1.3 沉积微相模型数据 | 第47页 |
5.1.4 岩相模型数据 | 第47页 |
5.1.5 储层属性模型数据 | 第47页 |
5.2 储层地质建模思路及方法 | 第47-49页 |
5.2.1 储层地质建模思路 | 第47-48页 |
5.2.2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 第48-49页 |
5.3 桩66断块储层地质建模 | 第49-66页 |
5.3.1 构造模型 | 第49-53页 |
5.3.2 隔夹层模型 | 第53-55页 |
5.3.3 沉积微相模型 | 第55-56页 |
5.3.4 岩相模型 | 第56-58页 |
5.3.5 储层属性模型 | 第58-64页 |
5.3.6 储量拟合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桩66断块储层地质模型的检验与验证 | 第66-73页 |
6.1 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 | 第66-67页 |
6.2 油藏数值模拟检验 | 第67-73页 |
6.2.1 模拟软件 | 第67页 |
6.2.2 数据准备 | 第67-68页 |
6.2.3 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6.2.4 历史拟合 | 第69-73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