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测井解释模型的研究发展 | 第10-11页 |
1.2.2 致密砂岩储层含气饱和度的的研究发展 | 第11页 |
1.2.3 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解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5-20页 |
2.1 地理位置及勘探开发简况 | 第15-16页 |
2.1.1 地理位置与构造位置 | 第15-16页 |
2.1.2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6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9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16页 |
2.2.2 地层划分及特征 | 第16-17页 |
2.2.3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7-19页 |
2.3 成藏基本条件 | 第19-20页 |
第3章 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 | 第20-32页 |
3.1 概述 | 第20页 |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0-24页 |
3.2.1 碎屑颗粒成分特征 | 第21-23页 |
3.2.2 碎屑颗粒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3.3 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特征 | 第24-28页 |
3.3.1 储层物性分布 | 第25-27页 |
3.3.2 储层孔隙结构 | 第27-28页 |
3.4 储层电性特征 | 第28-32页 |
第4章 研究区四性关系研究 | 第32-46页 |
4.1 岩心数据整理及深度归位 | 第32-34页 |
4.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34-40页 |
4.2.1 岩性与物性 | 第34-37页 |
4.2.2 岩性与电性 | 第37-38页 |
4.2.3 电性和物性 | 第38-39页 |
4.2.4 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气性 | 第39-40页 |
4.3 砂岩识别 | 第40-41页 |
4.3.1 交会图 | 第40页 |
4.3.2 神经网络判别 | 第40-41页 |
4.4 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 第41-46页 |
4.4.1 沉积作用 | 第41-43页 |
4.4.2 成岩作用 | 第43-46页 |
第5章 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方法 | 第46-54页 |
5.1 多元逐步回归 | 第46-47页 |
5.2 BP神经网络 | 第47-49页 |
5.3 支持向量机 | 第49-54页 |
5.3.1 核方法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5.3.2 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51-52页 |
5.3.3 参数意义及确定方法 | 第52-54页 |
第6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 第54-71页 |
6.1 泥质含量模型 | 第54-55页 |
6.2 孔隙度模型 | 第55-61页 |
6.2.1 常规测井解释 | 第55-57页 |
6.2.2 多元逐步回归解释 | 第57-58页 |
6.2.3 BP神经网络解释 | 第58-59页 |
6.2.4 支持向量机解释 | 第59-60页 |
6.2.5 不同解释方法效果对比 | 第60-61页 |
6.3 渗透率模型 | 第61-64页 |
6.3.1 常规测井解释 | 第61-62页 |
6.3.2 多元逐步回归解释 | 第62页 |
6.3.3 BP神经网络解释 | 第62-63页 |
6.3.4 支持向量机解释 | 第63-64页 |
6.3.5 不同解释方法效果对比 | 第64页 |
6.4 含气饱和度模型 | 第64-67页 |
6.5 解释效果检验 | 第67-71页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