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基于并联本体的移动式加工机器人机构设计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选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并联移动式加工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动态分析第12-13页
        1.2.2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动态分析第13-16页
        1.2.3 并联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动态分析第16-2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本论文的结构第20-22页
第二章 移动式加工机器人构型设计第22-38页
    2.1 拓扑分析第22-25页
        2.1.1 不同工作模式下系统拓扑结构分析第22-24页
        2.1.2 系统运动链配置分析第24-25页
    2.2 UPS支链及等效UPS支链介绍第25-27页
    2.3 机器人系统构型第27-30页
        2.3.1 6-UPS机器人系统构型第27-29页
        2.3.2 8-UPS机器人系统构型第29-30页
    2.4 自由度分析第30-31页
        2.4.1 加工模式下的自由度分析第30-31页
        2.4.2 步行模式下自由度分析第31页
    2.5 CAD建模介绍第31-32页
    2.6 6-UPS并联加工机器人的三维建模第32-37页
        2.6.1 6-UPS并联加工机器人的构型设计第32-33页
        2.6.2 建立并联加工机器人的零件及装配体的三维模型第33-37页
    2.7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加工模式下并联机器人正运动学建模第38-52页
    3.1 6-UPS并联机器人正运动学求解方法一:数值法第38-44页
    3.2 6-UPS并联机器人正运动学求解方法二:矢量矩阵分析法第44-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加工模式下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第52-69页
    4.1 6-UPS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第52-53页
    4.2 影响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因素第53-57页
        4.2.1 驱动杆杆长伸长量的影响第53-54页
        4.2.2 运动副转角的影响第54-55页
        4.2.3 连杆运动干涉的限制第55-57页
    4.3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分析第57-59页
        4.3.1 工作空间分析求解思路第57-58页
        4.3.2 边界搜索法第58-59页
    4.4 6-U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仿真分析第59-68页
        4.4.1 仿真原理第59-60页
        4.4.2 仿真语言第60-62页
        4.4.3 工作空间分析及仿真程序设计第62-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加工模式下并联加工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第69-86页
    5.1 逆运动学解析法求解:D-H法第69-71页
        5.1.1 坐标系定义第69-70页
        5.1.2 运动学逆解第70-71页
    5.2 Solid Works逆运动学仿真分析第71-85页
        5.2.1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过程第71-72页
        5.2.2 并联机器人SolidWorks运动学分析求解结果第72-85页
    5.3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步行模式下并联加工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第86-91页
    6.1 三支链系统构型步态规划第86页
    6.2 三支链系统构型机器人载荷平台关键位姿求解第86-88页
    6.3 步行模式下的载荷平台位姿求解第88-90页
    6.4 总结第90-9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激光清洗光学元件表面污染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Android平台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