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SUV左后车门抖动问题的振动传递路径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来源 | 第14-17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2 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1.2.2 功率流法 | 第18-19页 |
1.2.3 TPA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内饰车身模态分析及试验验证 | 第22-34页 |
2.1 内饰车身有限元模型 | 第22-27页 |
2.1.1 建模思路 | 第22-23页 |
2.1.2 网格划分与质量检查 | 第23-25页 |
2.1.3 材料与属性定义 | 第25页 |
2.1.4 建立连接 | 第25-26页 |
2.1.5 内饰车身组装 | 第26-27页 |
2.2 内饰车身模态分析 | 第27-28页 |
2.2.1 模态分析算法 | 第27页 |
2.2.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27-28页 |
2.3 内饰车身模态试验验证 | 第28-33页 |
2.3.1 内饰车身模态试验 | 第28-31页 |
2.3.2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31-32页 |
2.3.3 模态仿真与试验误差分析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整车刚柔耦合建模及车门抖动量分析 | 第34-52页 |
3.1 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34-43页 |
3.1.1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 | 第34-35页 |
3.1.2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3.1.3 搓衣板路面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3.2 车门抖动量计算 | 第43-48页 |
3.2.1 刚柔耦合整车接附点载荷分析 | 第43-45页 |
3.2.2 车门抖动量分析 | 第45-48页 |
3.3 车门抖动量试验及验证 | 第48-51页 |
3.3.1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3.3.2 试验结果及与仿真对比验证 | 第48-50页 |
3.3.3 抖动量仿真与试验误差分析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抖动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及路径优化 | 第52-65页 |
4.1 传递路径及其贡献量分析 | 第52-55页 |
4.1.1 传递路径分析原理 | 第52-53页 |
4.1.2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4.1.3 贡献量分析原理 | 第54-55页 |
4.2 车门抖动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55-57页 |
4.2.1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55-56页 |
4.2.2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4.3 基于响应面法的衬套刚度优化 | 第57-63页 |
4.3.1 基于响应面法的优化模型 | 第58-61页 |
4.3.2 优化结果 | 第61-63页 |
4.4 优化方案的试验验证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总结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