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7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7-9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9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16页 |
| 第一节 “诗意语文”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 一、“诗教”思想的影响 | 第11页 |
| 二、海德格尔“诗意栖居”思想的影响 | 第11-12页 |
|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的发展 | 第13-16页 |
| 一、孕育期 | 第13-14页 |
| 二、发展期 | 第14页 |
| 三、成熟期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概述 | 第16-27页 |
| 第一节 “诗意语文”内涵及其特点 | 第16-23页 |
| 一、“诗意语文” | 第16-17页 |
| 二、“诗意语文”的特点 | 第17-23页 |
| 第二节 “诗意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 第23-27页 |
| 一、举象 | 第23-24页 |
| 二、造境 | 第24页 |
| 三、入情 | 第24页 |
| 四、会意 | 第24-25页 |
| 五、求气 | 第25页 |
| 六、寻根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 第27-43页 |
|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中的“诗意语文” | 第27-32页 |
| 一、贴近生活中的形象 | 第27-28页 |
| 二、构建立体的情境 | 第28-30页 |
| 三、寻找文化的传承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作文教学中的“诗意语文” | 第32-38页 |
| 一、写话训练 | 第33-34页 |
| 二、习作训练 | 第34-38页 |
| 第三节 “诗意语文”课堂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 第38-43页 |
| 一、广泛阅读 | 第38页 |
| 二、细读文本 | 第38-40页 |
| 三、张扬个性 | 第40页 |
| 四、善于反思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现实意义及其反思 | 第43-47页 |
| 第一节 “诗意语文”的现实意义 | 第43-45页 |
| 一、人本回归 | 第43-44页 |
| 二、文本回归 | 第44页 |
| 三、文化回归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对“诗意语文”的反思 | 第45-47页 |
| 一、激情应适度 | 第45页 |
| 二、应避免程式化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