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中药中微量金属配合物形态和生物可给性分析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1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12页 |
1.2 微量金属配合物形态与生物可给性研究是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 | 第12-13页 |
1.3 中药中微量金属配合物形态与生物可给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 | 第13-14页 |
1.4 体外仿生技术的仿生原理、药学依据及比较优势 | 第14-15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0页 |
第2章 仿生消化—单层脂质体萃取在蕨类植物微量金属形态分析和生物可给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2.1 仪器、试剂、材料 | 第21-22页 |
2.2.2 Agilent 7500cx Seri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最佳操作参数 | 第22页 |
2.2.3 胃肠体外仿生消化液及仿生消化食糜的制备 | 第22页 |
2.2.4 胃肠体外仿生消化食糜在单层脂质体-水体系中分配行为研究 | 第22-23页 |
2.2.5 微波消解及微量金属测定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3.1 方法准确度实验 | 第23-24页 |
2.3.2 蕨类植物茎叶粉末中金属总量、胃和肠仿生消化食糜中金属含量和溶出率 | 第24-25页 |
2.3.3 胃肠仿生消化食糜中微量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可给性评价 | 第25-26页 |
2.3.4 安全性评价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第3章 桃仁和红花配伍及胃肠消化酶对金属配合物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究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3.2.1 仪器、试剂、材料 | 第31页 |
3.2.2 Agilent 7500cx Seri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最佳操作参数 | 第31-32页 |
3.2.3 桃仁和红花水煎液的制备及其水煎液体外仿生消化食糜的制备 | 第32页 |
3.2.4 仿生消化液及水煎液体外仿生消化食糜的制备 | 第32页 |
3.2.5 水煎液仿生消化食糜中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给性分析 | 第32页 |
3.2.6 样品中微量金属测定预处理方法 | 第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3.3.1 方法准确度实验 | 第32-33页 |
3.3.2 配伍及胃肠消化酶对金属生物有效性影响 | 第33页 |
3.3.3 配伍和胃肠消化酶对金属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可给性影响 | 第33-38页 |
3.3.4 胃肠道中金属有效剂量及最佳配伍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第4章 提取工艺对中药微量金属配合物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究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4.2.1 仪器、试剂、材料 | 第43-44页 |
4.2.2 Agilent 7500cx Seri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最佳操作参数 | 第44页 |
4.2.3 金线莲和巴戟天水提取液、半仿生提取液和醇提取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4.2.4 不同工艺提取液在单层脂质体-水体系中分配行为研究 | 第45页 |
4.2.5 样品中微量金属测定预处理方法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3.1 中药药粉及其提取液中微量金属含量 | 第45-46页 |
4.3.2 提取工艺对巴戟天和金线莲提取液中微量金属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4.4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4-56页 |
1. 结语 | 第54页 |
2. 特色与创新 | 第54-55页 |
3.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