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压监测发电装置用压电振子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TPMS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TPMS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3 TPMS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3 TPMS的分类 | 第14-17页 |
1.3.1 直接式TPMS | 第15-16页 |
1.3.2 间接式TPMS | 第16页 |
1.3.3 混合式TPMS | 第16-17页 |
1.4 压电发电技术的应用范例 | 第17-20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压电振子的发电理论基础 | 第22-34页 |
2.1 压电材料的分类及性能参数 | 第22-25页 |
2.1.1 压电材料的分类 | 第22-23页 |
2.1.2 压电材料的性能参数 | 第23-25页 |
2.2 压电效应 | 第25页 |
2.3 压电发电装置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25-28页 |
2.4 压电振子简介 | 第28-31页 |
2.4.1 压电振子的结构特点 | 第28-29页 |
2.4.2 压电振子的粘贴制作过程 | 第29-30页 |
2.4.3 压电振子的谐振性 | 第30页 |
2.4.4 压电振子表面银电极的分段方式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3章 基于银电极分段方法的理论研究 | 第34-50页 |
3.1 银电极分段方法的提出 | 第34-36页 |
3.2 银电极分段的几种方式 | 第36-41页 |
3.2.1 分段银电极压电振子的结构及应变特性 | 第37-40页 |
3.2.2 分段银电极压电振子的电路连接方式 | 第40-41页 |
3.3 银电极分段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41-46页 |
3.3.1 空间坐标下分段银电极的参数定义 | 第41-44页 |
3.3.2 空间坐标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3.4 分段银电极模型输出电压的计算及分析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分段方法的压电发电实验研究 | 第50-68页 |
4.1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能力测试 | 第50-56页 |
4.1.1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目的 | 第51页 |
4.1.2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装置 | 第51-52页 |
4.1.3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过程 | 第52-55页 |
4.1.4 包含三个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结论 | 第55-56页 |
4.2 按比例分为三段银电极的输出电压实验 | 第56-59页 |
4.3 包含多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能力比较 | 第59-64页 |
4.3.1 分为六段和十段的银电极输出电压比较 | 第59-62页 |
4.3.2 分为十段和十五段的银电极输出电压比较 | 第62-64页 |
4.4 分为更多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5章 模拟实验与电量收集电路的设计 | 第68-80页 |
5.1 实验室模拟实验 | 第68-73页 |
5.1.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68-71页 |
5.1.2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71-73页 |
5.2 电量收集电路的设计 | 第73-78页 |
5.2.1 储能元件的选择 | 第73-76页 |
5.2.2 整流电路的选择 | 第76-78页 |
5.3 外接电阻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80-8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