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腐败举报制度完善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我国反腐败举报制度概述 | 第14-18页 |
2.1 反腐败举报制度的内涵 | 第14-15页 |
2.2 我国现有的反腐败举报路径 | 第15-18页 |
2.2.1 检察举报 | 第15-16页 |
2.2.2 民间反腐举报 | 第16-18页 |
3 我国现行反腐败举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8-27页 |
3.1 反腐败举报面临的法律困境 | 第18-20页 |
3.1.1 公民的监督权与当事人的名誉权的冲突 | 第18-19页 |
3.1.2 公民的知情权与当事人的隐私权的冲突 | 第19-20页 |
3.1.3 非法举报给司法权威带来的影响 | 第20页 |
3.2 反腐败举报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20-27页 |
3.2.1 举报人保护措施缺失 | 第20-22页 |
3.2.2 举报途径不畅通 | 第22-23页 |
3.2.3 匿名举报易被忽视 | 第23-24页 |
3.2.4 缺乏举报激励机制 | 第24-27页 |
4 域外反腐败举报制度的借鉴与反思 | 第27-37页 |
4.1 域外反腐败举报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27-33页 |
4.1.1 举报人权利实现制度 | 第27-31页 |
4.1.2 举报人保护措施及救济程序 | 第31-33页 |
4.2 域外反腐败举报的激励措施 | 第33-34页 |
4.2.1 美国关于激励措施规定 | 第33页 |
4.2.2 韩国关于激励措施规定 | 第33-34页 |
4.2.3 台湾地区关于激励措施规定 | 第34页 |
4.3 域外对于网络反腐的特殊规定 | 第34-36页 |
4.3.1 美国网络反腐情况 | 第34-35页 |
4.3.2 英国网络反腐情况 | 第35页 |
4.3.3 韩国网络反腐情况 | 第35-36页 |
4.4 小结 | 第36-37页 |
5 我国反腐败举报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7-48页 |
5.1 理论基础——增强理论 | 第37-38页 |
5.2 举报主体 | 第38-39页 |
5.3 举报途径和救济程序 | 第39-41页 |
5.3.1 举报受理机关 | 第39-40页 |
5.3.2 举报受理途径 | 第40-41页 |
5.3.3 救济程序 | 第41页 |
5.4 举报事实 | 第41-43页 |
5.4.1 政治腐败 | 第42页 |
5.4.2 司法腐败 | 第42页 |
5.4.3 经济腐败 | 第42-43页 |
5.4.4 生活腐败 | 第43页 |
5.5 保护、补偿与激励措施 | 第43-46页 |
5.5.1 举报人保护措施 | 第43-45页 |
5.5.2 举报补偿和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5.6 限制举报的法律规定 | 第46-48页 |
6 反腐新路径——网络反腐 | 第48-57页 |
6.1 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 | 第48-51页 |
6.1.1 网络反腐的运行流程 | 第48-49页 |
6.1.2 重点案例分析 | 第49-51页 |
6.2 网络反腐中举报人面临的挑战 | 第51-52页 |
6.2.1 举报人易被社会舆论中伤 | 第51页 |
6.2.2 选择性查处 | 第51-52页 |
6.3 网络反腐中的保护与制约 | 第52-57页 |
6.3.1 网络反腐的主体 | 第52-54页 |
6.3.2 网络举报人的保护和制约措施 | 第54-57页 |
7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