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

战后吉田茂防卫思想与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导论第14-27页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第14-15页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5-24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4-27页
第一章 外交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第27-37页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第27-29页
    二、建构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第29-32页
        (一) 外交政策及其相关概念第29-30页
        (二) 建构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基本假设第30-32页
    三、防卫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变量第32-37页
        (一) 身份:有意图行为体的根本属性第32-33页
        (二) 规范:国家社会化的内在动因第33-35页
        (三) 认知:决策者判断形势的思维方式第35-37页
第二章 吉田茂防卫思想的形成第37-46页
    一、吉田茂防卫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7-41页
        (一) 战后初期反对再军备第37-39页
        (二) 日美共同防卫第39-40页
        (三) 防卫力渐增论第40-41页
    二、吉田茂防卫思想形成的背景第41-46页
        (一) 吉田茂对国际环境的认知第41-43页
        (二) 吉田茂对国内环境的认知第43-46页
第三章 战后日本防卫政策的演变及调整第46-61页
    一、防御型防卫阶段:冷战前期吉田茂防卫思想的延续第46-48页
        (一) 再军备的开端:朝鲜战争第46-47页
        (二) 从“依美防卫”到日美共同防卫第47-48页
    二、专守防卫阶段:冷战后期吉田茂防卫思想的深化第48-51页
        (一) “专守防卫”战略的提出第49-50页
        (二) “专守防卫”战略的调整第50-51页
    三、扩张型防卫阶段:后冷战时期对吉田茂防卫思想的超越第51-56页
        (一) 日美共同防卫的强化第52-53页
        (二) “海外扩张型”防卫政策的形成第53-54页
        (三) 解禁集体自卫权第54-56页
    四、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特点第56-61页
        (一) 防卫意图的变迁第56-57页
        (二) 防范对象的转变第57-58页
        (三) 防卫资源的增加第58-59页
        (四) 武器输出原则的放宽第59页
        (五) 由双边合作到多边安全第59-61页
第四章 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动因第61-74页
    一、身份:日本国家身份的转变第61-66页
        (一) “战败国身份”向“正常国家”的转变第61-63页
        (二) 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第63-65页
        (三) 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身份转变第65-66页
    二、规范:制度化规范与构成性规范的博弈第66-70页
        (一) 制度化规范:冷战期间对日本防卫政策的约束第66-68页
        (二) 构成性规范:冷战后日本集体认同的转向第68-70页
    三、认知:日本国家对自身认知的变迁第70-74页
        (一) 冷战时期地区性角色的认知第70-72页
        (二) 后冷战时期全球性角色的认知第72-74页
第五章 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国内外效应第74-81页
    一、国内效应第74-77页
        (一) 削弱了《和平宪法》的存在基础第74-75页
        (二) 加剧了日本的政治右倾化第75-76页
        (三) 使日本经济发展造成滞后第76-77页
    二、国际效应第77-81页
        (一) 对日美同盟的影响第77-78页
        (二) 中日关系的紧张恶化第78-80页
        (三) 造成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第80-81页
结语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致谢第89-9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
下一篇:我国反腐败举报制度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