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 | 第10-11页 |
1.3 烯烃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 | 第11-27页 |
1.3.1 手性单膦配体 | 第14-15页 |
1.3.2 手性双膦配体 | 第15-16页 |
1.3.3 单齿亚磷酸酯配体 | 第16页 |
1.3.4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 | 第16-27页 |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4.1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新型双齿亚磷酸酯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 实验主要原料、试剂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2.2.3 常用试剂的处理 | 第31页 |
2.3 实验操作 | 第31-41页 |
2.3.1 原料 3,3',5,5'-四叔丁基-2,2'-二羟基联苯的合成 | 第31-32页 |
2.3.2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1的合成 | 第32-33页 |
2.3.3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2的合成 | 第33-34页 |
2.3.4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3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5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4的合成 | 第35-38页 |
2.3.6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5的合成 | 第38-40页 |
2.3.7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6的合成 | 第40页 |
2.3.8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7的合成 | 第40-41页 |
2.4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的表征 | 第41-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新型双齿亚磷酸酯配体在Buchwald–Hartwig反应中的应用 | 第47-75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膦配体在Buchwald–Hartwig反应中的应用 | 第48-54页 |
3.3 新型双齿亚磷酸酯配体在Buchwald–Hartwig反应中的应用 | 第54-63页 |
3.3.1 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54-61页 |
3.3.2 反应机理推测 | 第61-63页 |
3.4 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底物拓展 | 第63-69页 |
3.4.1 卤代芳烃底物的拓展 | 第63-67页 |
3.4.2 胺类底物的拓展 | 第67-69页 |
3.5 实验部分 | 第69-74页 |
3.5.1 仪器与试剂 | 第69页 |
3.5.2 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的实验步骤 | 第69页 |
3.5.3 卤代芳烃或杂环卤代物与吗啡啉反应产物的表征 | 第69-72页 |
3.5.4 胺类化合物与溴苯反应产物的表征 | 第72-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