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高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性能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7-22页
        1.2.1 高透水性混凝土的发展、研究及应用概况第17-18页
        1.2.2 组成材料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18-20页
        1.2.3 配合比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20-21页
        1.2.4 成型工艺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21-22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的选择及试验方法第23-37页
    2.1 试验原材料的选择及其性能第23-27页
        2.1.1 水泥第23页
        2.1.2 粗骨料第23-24页
        2.1.3 硅灰第24-25页
        2.1.4 粉煤灰第25页
        2.1.5 聚丙烯纤维第25-26页
        2.1.6 减水剂第26-27页
        2.1.7 HPMC第27页
        2.1.8 水第27页
    2.2 试件制备工艺第27-30页
        2.2.1 搅拌工艺第27-29页
        2.2.2 成型工艺第29-30页
        2.2.3 养护工艺第30页
    2.3 性能测试方法第30-35页
        2.3.1 抗压强度试验第30-31页
        2.3.2 抗折强度试验第31-32页
        2.3.3 透水系数试验第32-35页
        2.3.4 孔隙率试验第35页
    2.4 试验的主要仪器设备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高透水性混凝土基本配合比的确定第37-59页
    3.1 基本配合比设计指标第37-40页
        3.1.1 孔隙率第37页
        3.1.2 强度第37-40页
    3.2 基本配合比设计第40-45页
        3.2.1 试验设计方法第40-42页
        3.2.2 试验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第42-45页
    3.3 基本配合比参数的确定第45-57页
        3.3.1 目标孔隙率与高透水性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关系第45-49页
        3.3.2 浆集比与高透水性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关系第49-51页
        3.3.3 水灰比与高透水性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关系第51-53页
        3.3.4 目标孔隙率与实测孔隙率的关系第53-55页
        3.3.5 水灰比、浆集比与高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系数的关系第55-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HPMC、硅灰和粉煤灰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59-70页
    4.1 单掺HPMC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59-61页
        4.1.1 试验设计方案第59-60页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0-61页
    4.2 单掺粉煤灰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61-64页
        4.2.1 试验设计方案第61-62页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2-64页
    4.3 单掺硅灰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64-65页
        4.3.1 试验设计方案第64页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4-65页
    4.4 双掺硅灰和粉煤灰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65-69页
        4.4.1 双掺硅灰和粉煤灰的意义第65-66页
        4.4.2 试验设计方案第66-67页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7-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聚丙烯纤维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70-81页
    5.1 PPF在高透水性混凝土中的增强机理第70-71页
    5.2 制备PPF高透水性混凝土时的注意事项第71-72页
    5.3 PPF对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第72-80页
        5.3.1 试验设计方案第72-73页
        5.3.2 试验结果第73页
        5.3.3 不同体积掺量时PPF的长度与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关系第73-76页
        5.3.4 不同长度时PPF的体积掺量与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关系第76-78页
        5.3.5 PPF与高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系数的关系第78-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饱和—非饱和红黏土中溶质迁移机理及数值模拟
下一篇:建筑垂直绿化降温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