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2页 |
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 第14-15页 |
2 油菜倒伏问题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2.1 油菜倒伏类型 | 第15-16页 |
2.2 油菜倒伏原因 | 第16页 |
2.3 油菜倒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2.4 茎秆性状影响油菜产量及抗倒性的机理 | 第17-19页 |
2.4.1 茎秆农艺性状 | 第17页 |
2.4.2 茎秆力学性状 | 第17-18页 |
2.4.3 茎秆组成成分 | 第18页 |
2.4.4 茎秆显微结构 | 第18-19页 |
2.5 栽培措施对油菜产量及抗倒性影响 | 第19-21页 |
2.5.1 品种 | 第19页 |
2.5.2 肥料运筹 | 第19页 |
2.5.3 种植密度 | 第19-20页 |
2.5.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20页 |
2.5.5 微量硅元素 | 第20-21页 |
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产量及抗倒性影响 | 第22-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1.1 试验地点、土壤状况及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4页 |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22页 |
1.3.2 生物量增长动态拟合 | 第22-23页 |
1.3.3 光能利用率 | 第23页 |
1.3.4 倒伏相关指标 | 第23页 |
1.3.5 木质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9页 |
2.1 气候因素 | 第25-26页 |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26-28页 |
2.3 生物量累积特征 | 第28-30页 |
2.4 光合及光能利用率相关指标 | 第30-34页 |
2.5 倒伏及其相关性状 | 第34-36页 |
2.5.1 倒伏角度 | 第34页 |
2.5.2 倒伏相关指标 | 第34-36页 |
2.5.3 株高动态变化 | 第36页 |
2.6 主茎上部茎秆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 | 第36-39页 |
2.6.1 茎秆木质素含量 | 第36-38页 |
2.6.2 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qRT-PCR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9-41页 |
3.1 讨论 | 第39-40页 |
3.1.1 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2 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倒伏的影响 | 第40页 |
3.2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硅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及机械收获特性的影响 | 第4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试验地点、土壤状况及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1-43页 |
1.3.1 农艺指标 | 第41-42页 |
1.3.2 田间倒伏角度 | 第42页 |
1.3.3 角果性状及裂角指数 | 第42-43页 |
1.3.4 SiO2含量测定 | 第43页 |
1.3.5 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43页 |
1.3.6 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 | 第43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44-46页 |
2.2 对倒伏的影响 | 第46-51页 |
2.2.1 倒伏相关性状 | 第46-49页 |
2.2.2 田间倒伏角度 | 第49页 |
2.2.3 倒伏相关性状与田间倒伏角度相关性 | 第49-51页 |
2.3 角果相关指标 | 第51-53页 |
2.4 主茎和角果二氧化硅(SiO_2)及木质素含量 | 第53-55页 |
2.4.1 SiO_2含量 | 第53页 |
2.4.2 木质素含量 | 第53-54页 |
2.4.3 主茎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 | 第54-5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5-58页 |
3.1 讨论 | 第55-57页 |
3.1.1 硅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1.2 硅肥处理对抗倒伏性影响 | 第56页 |
3.1.3 硅肥处理对油菜角果裂角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2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直播与移栽下种植密度对油菜生长及抗倒性的影响 | 第58-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1.1 试验地点、土壤状况及试验材料 | 第58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8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8-59页 |
1.3.1 抗折力测定以及倒伏指数计算 | 第58-59页 |
1.3.2 倒伏角度测定 | 第59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59-62页 |
2.2 倒伏性状 | 第62-64页 |
2.2.1 倒伏角度 | 第62-63页 |
2.2.2 主茎四段倒伏指数 | 第63-64页 |
2.3 各时期农艺性状 | 第64-69页 |
2.3.1 株高 | 第64-65页 |
2.3.2 根颈粗 | 第65页 |
2.3.3 地上干重 | 第65-66页 |
2.3.4 根干重 | 第66-67页 |
2.3.5 根冠比 | 第67-69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69-71页 |
3.1 讨论 | 第69-70页 |
3.1.1 直播和移栽下种植密度对油菜生长及产量影响 | 第69页 |
3.1.2 直播和移栽下种植密度对油菜抗倒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3.2 结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总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