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性空间秩序的解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 | 第15-16页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的步骤与框架 | 第16-19页 |
1.5.1 篇章概述 | 第16-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2 动态性秩序的阐释与发展 | 第19-42页 |
2.1 动态性秩序的生成与发展 | 第19-24页 |
2.1.1 从秩序原理到建筑方案 | 第19-20页 |
2.1.2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 第20-21页 |
2.1.3 风格转换中的二律背反 | 第21-22页 |
2.1.4 柏拉图式的传统秩序 | 第22-23页 |
2.1.5 反乌托邦的动态性秩序 | 第23-24页 |
2.2 艺术史上的动态性秩序 | 第24-30页 |
2.2.1 古代诗词中的秩序重构 | 第25-27页 |
2.2.2 立体主义中的拼贴重组 | 第27-28页 |
2.2.3 未来主义中的分解并置 | 第28-29页 |
2.2.4 构成主义中的动势描述 | 第29-30页 |
2.3 建筑史上的动态性秩序 | 第30-41页 |
2.3.1 从宫殿到园林 | 第30-34页 |
2.3.2 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 | 第34-38页 |
2.3.3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 第38-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动态性空间秩序的表述 | 第42-67页 |
3.1 建筑空间的流动性 | 第42-55页 |
3.1.1 空间界限的消解 | 第43-48页 |
3.1.2 空间流线的组织 | 第48-55页 |
3.2 复杂空间中的动势 | 第55-62页 |
3.2.1 空间构成的不确定性 | 第55-58页 |
3.2.2 空间构成的破碎性 | 第58-62页 |
3.3 动态性空间的逻辑追踪 | 第62-66页 |
3.3.1 空间运动的连接性 | 第62-64页 |
3.3.2 意象性空间秩序的植入 | 第64-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动态性空间秩序的组织方式 | 第67-94页 |
4.1 由功能组织空间秩序 | 第67-76页 |
4.1.1 功能错位 | 第67-72页 |
4.1.2 内外反转 | 第72-76页 |
4.2 由形态变化组织空间秩序 | 第76-81页 |
4.2.1 形体错位搭接 | 第76-79页 |
4.2.2 方向扭转 | 第79-81页 |
4.3 由光和色彩组织空间秩序 | 第81-85页 |
4.3.1 光影交替 | 第82-83页 |
4.3.2 色彩变化 | 第83-85页 |
4.4 由关联组织空间秩序 | 第85-93页 |
4.4.1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联 | 第85-89页 |
4.4.2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联 | 第89-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动态性空间秩序的发展倾向和价值反思 | 第94-99页 |
5.1 动态性秩序的发展倾向 | 第94-95页 |
5.1.1 新技术在空间秩序中的应用 | 第94-95页 |
5.1.2 一种秩序的可持续发展 | 第95页 |
5.2 动态性秩序的价值反思 | 第95-97页 |
5.2.1 从同一到差异 | 第95-96页 |
5.2.2 从抽象到具体 | 第96页 |
5.2.3 概念而非规律 | 第96-97页 |
5.2.4 批判而非评价 | 第97页 |
5.3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图表来源 | 第101-104页 |
附录A 相关实践案例 | 第104-106页 |
附录B 动态性空间秩序案例汇编 | 第106-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