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小城镇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小城镇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第10-12页
        1.1.2 回迁社区的建设第12-13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4-18页
        1.4.2 国外有关住区的研究综述第18-22页
        1.4.3 国外有关空间的研究综述第22-23页
    1.5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第23-25页
        1.5.1 地域背景——小城镇第23页
        1.5.2 研究主体——回迁社区第23-24页
        1.5.3 研究内容——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第24-25页
    1.6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7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小城镇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设计理论研究第27-38页
    2.1 居住主体的特异性第27-29页
        2.1.1 居住主体——失地农民第27页
        2.1.2 失地农民的特异性第27-29页
    2.2 回迁社区的特异性第29-31页
        2.2.1 回迁社区与保障性住房的差异第29页
        2.2.2 回迁社区与城市社区、乡村社区的差异第29-31页
    2.3 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的特异性第31-32页
        2.3.1 低成本、低造价第31-32页
        2.3.2 高密度、高容积率第32页
        2.3.3 实用性第32页
    2.4 理论依据第32-37页
        2.4.1 需求层次理论第32-34页
        2.4.2 环境行为学第34-36页
        2.4.4 场所精神理论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3 小城镇回迁社区实态调研第38-61页
    3.1 调研相关第38-39页
        3.1.1 操作模型第38页
        3.1.2 调研对象选取第38页
        3.1.3 调研方法第38-39页
        3.1.4 调研对象的区域概况第39页
    3.2 调研对象概况第39-48页
        3.2.1 新怀新村第39-42页
        3.2.2 新星小区第42-45页
        3.2.3 淝南家园第45-47页
        3.2.4 概况对比第47-48页
    3.3 调研对象关联分析及问题总结第48-60页
        3.3.1 道路功能单一第48-50页
        3.3.2 景观繁杂第50-52页
        3.3.3 配套服务设施自发建设第52-53页
        3.3.4 可活动空间匮乏第53-59页
        3.3.5 场所感缺失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第61-77页
    4.1 失败案例反省第61-64页
        4.1.1 被推倒的Pruitt Igoe第61-63页
        4.1.2 被拆除的Cabrini-Green第63-64页
    4.2 成功案例借鉴第64-76页
        4.2.1 日本——幕张滨城第64-67页
        4.2.2 新加坡——达士岭组屋第67-70页
        4.2.3 香港——公屋第70-73页
        4.2.4 宁波——东部新城第73-76页
    4.3 小结第76-77页
5 小城镇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设计策略第77-131页
    5.1 基于可达性的道路系统设计第77-84页
        5.1.1 与小城镇融合的道路系统第77-78页
        5.1.2 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第78页
        5.1.3 生活性的慢行街道第78-82页
        5.1.4 多义性的静态交通系统第82-84页
    5.2 基于实用性的景观环境设计第84-89页
        5.2.1 景观设计原则第85-86页
        5.2.2 基于生产性的宅前绿地第86-87页
        5.2.3 基于观赏性的节点绿地第87-88页
        5.2.4 基于可持续性的屋顶、垂直绿化第88-89页
    5.3 基于经济性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第89-95页
        5.3.1 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点第90-91页
        5.3.2 经济实用的社区家具第91-93页
        5.3.3 考虑老年人的细部设计第93-95页
    5.4 基于人性化的活动空间设计第95-123页
        5.4.1 回迁居民的行为特征第95-96页
        5.4.2 多样性空间层次设计第96-105页
        5.4.3 社区入口空间设计第105-106页
        5.4.4 广场空间设计第106-114页
        5.4.5 宅前空间设计第114-118页
        5.4.6 道路节点设计第118-119页
        5.4.7 边界域的利用第119-123页
    5.5 基于归属感的场所空间设计第123-129页
        5.5.1 增强社区边界的可识别性设计第124-125页
        5.5.2 地域元素转译的细部设计第125页
        5.5.3 传统元素再利用的标志设计第125-126页
        5.5.4 生活性街道的界面设计第126-128页
        5.5.5 多义性的仪式空间设计第128-129页
        5.5.6 近人的小尺度空间设计第129页
    5.6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6 小城镇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展望第131-138页
    6.1 空间形态层面第131-133页
        6.1.1 走向生态化第131-133页
        6.1.2 重视安全感、归属感第133页
    6.2 社会层面第133-137页
        6.2.1 避免空间分异的混合聚居第133-134页
        6.2.2 加强公众参与机制第134-137页
    6.3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结论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4-145页
附录A 调研问卷与记录第145-147页
附录B 自集合住宅与全集合住宅第147-148页
附录C 半集合住宅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交通噪声复合评价的临干道建筑优化设计
下一篇:动态性空间秩序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