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涵洞工程论文--设计论文

泥石流地区涵洞毁损机理及其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3-19页
        1.2.1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外桥涵水毁毁损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东川小江流域公路泥石流水毁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4 国内外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之处第18-19页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东川泥石流发育及涵洞毁损状况第21-41页
    2.1 项目简介第21-22页
        2.1.1 项目特点第21页
        2.1.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2.2 项目区泥石流发育时空分布特征第22-26页
        2.2.1 地理位置第22页
        2.2.2 地层岩性第22-23页
        2.2.3 地质构造第23页
        2.2.4 地形地貌第23页
        2.2.5 新构造运动第23-24页
        2.2.6 地震活动第24页
        2.2.7 气象条件第24-26页
        2.2.8 水文特点第26页
    2.3 小江流域泥石流分布第26-28页
    2.4 公路涵洞概述第28-30页
        2.4.1 涵洞定义第28页
        2.4.2 涵洞分类和选择第28-29页
        2.4.3 涵洞构造第29-30页
    2.5 东川项目区涵洞毁损调查及分析第30-40页
        2.5.1 区内涵洞调查目的第30-31页
        2.5.2 调查的主要内容第31页
        2.5.3 现场涵洞毁损调查和分析第31-36页
        2.5.4 区内涵洞毁损统计及分析第36-39页
        2.5.5 泥石流区与非泥石流区涵洞毁损比较分析第39-40页
    2.6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项目区泥石流特征及运动力学特性第41-59页
    3.1 东川区域泥石流静力学特征第41-44页
        3.1.1 区内泥石流物质特征第41页
        3.1.2 区内泥石流容重特征第41-43页
        3.1.3 区内泥石流流变模型和特征第43-44页
    3.2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分析第44-57页
        3.2.1 内泥石流流量计算分析第44-46页
        3.2.2 泥石流流速研究和计算第46-52页
        3.2.3 内泥石流冲击力研究和计算第52-54页
        3.2.4 泥石流对涵洞内磨蚀力作用第54-56页
        3.2.5 区内泥石流爬高和冲起过程分析第56-57页
    3.3 区内工程实例第57-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泥石流作用下涵洞毁损机理有限元数值仿真第59-83页
    4.1 泥石流模型连续控制方程第59-62页
        4.1.1 引言第59页
        4.1.2 泥石流体连续控制方程第59-60页
        4.1.3 基于不可压缩泥石流体的k-ε 紊流模型第60-62页
    4.2 泥石流与涵洞结构耦合有限元数值仿真第62-82页
        4.2.1 ADINA软件简介第62-63页
        4.2.2 泥石流冲蚀涵洞的流固耦合原理第63-64页
        4.2.3 泥石流与涵洞耦合物理模型及力学模型第64-65页
        4.2.4 泥石流-涵洞模型假定及设定第65-66页
        4.2.5 基于泥石流直接冲击作用下涵洞毁损机理有限元二维仿真第66-72页
        4.2.6 基于泥石流穿过涵洞过程中涵洞毁损机理有限元二维仿真第72-76页
        4.2.7 泥石流作用下涵洞毁损机理有限元三维仿真第76-82页
    4.3 泥石流作用涵洞过程中二维、三维数值仿真比较分析第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泥石流地区新型涵洞结构设计第83-109页
    5.1 新型涵洞结构设计来源及构想第83-85页
        5.1.1 渡槽第83-84页
        5.1.2 东川槽第84-85页
    5.2 新型涵洞结构型式及水力要素比较分析第85-89页
        5.2.1 新型涵洞布置型式第85-86页
        5.2.2 新型涵洞结构最佳水力断面第86页
        5.2.3 新型涵洞结构最佳水力要素比较第86-89页
    5.3 U型涵洞铺底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第89-90页
    5.4 U型涵洞结构参数尺寸计算及其设计第90-98页
        5.4.1 U型涵洞布置原则第90-91页
        5.4.2 U型涵洞主要结构尺寸计算及结构设计第91-98页
    5.5 U型涵洞结构受荷载模式及内力计算第98-104页
        5.5.1 U型涵洞汇流段侧墙内力计算第98-100页
        5.5.2 U型涵洞结构涵身荷载及内力计算第100-104页
    5.6 多项荷载作用下U型涵洞毁损有限元数值模拟第104-108页
        5.6.1 荷载组合第104-105页
        5.6.2 U型涵洞计算网格模型第105页
        5.6.3 应力场数值仿真结果及其分析第105-106页
        5.6.4 位移场数值仿真结果及其分析第106-108页
    5.7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公路泥石流区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第109-117页
    6.1 公路泥石流区U型涵洞耗能抗冲磨研究第109-111页
        6.1.1 U型涵洞进出口消能抗冲方式第109-110页
        6.1.2 U型涵洞铺底材料耐磨损特性和缓冲性第110-111页
    6.2 公路泥石流区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第111-116页
        6.2.1 公路泥石流区上游拦挡结构型式及选择第111-114页
        6.2.2 公路泥石流区排水工程第114-115页
        6.2.3 公路泥石流预报预警技术第115-116页
        6.2.4 公路泥石流区生物水土保持措施第116页
    6.3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117-120页
    7.1 主要结论第117-118页
    7.2 展望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学位申请人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论著情况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区高速公路开放式服务区功能定位及其强度模型研究
下一篇:低噪声沥青路面改造的降噪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