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知识创新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制造业知识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3 能力的演化与演进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维度及层次理论解析 | 第23-36页 |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解析 | 第23-25页 |
2.1.1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2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特点分析 | 第23-25页 |
2.2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维度解析 | 第25-30页 |
2.2.1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界定 | 第25-26页 |
2.2.2 知识创新能力的群体智能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2.2.3 群体智能视角下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维度 | 第27-30页 |
2.3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维度的交互结果 | 第30-31页 |
2.3.1 知识创新能力涌现 | 第30页 |
2.3.2 知识创新能力演化 | 第30-31页 |
2.4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层次解析 | 第31-35页 |
2.4.1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的界定 | 第31-32页 |
2.4.2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的特性 | 第32-33页 |
2.4.3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的阶段 | 第33-34页 |
2.4.4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的数学表征思路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维度确定 | 第36-43页 |
3.1 知识创新能力维度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3.1.1 知识挖掘能力维度的测度指标 | 第36-37页 |
3.1.2 知识共享能力维度的测度指标 | 第37页 |
3.1.3 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的测度指标 | 第37-38页 |
3.2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8-39页 |
3.2.2 信度检验 | 第39-40页 |
3.2.3 效度检验 | 第40-41页 |
3.2.4 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4章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模型构建 | 第43-57页 |
4.1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模型构建的依据 | 第43-45页 |
4.1.1 基于“雷达图法”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层次描述 | 第43-44页 |
4.1.2 基于“平台-台阶”模型的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 | 第44-45页 |
4.2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的概念模型 | 第45-51页 |
4.2.1 层次演进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45-47页 |
4.2.2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自动力分析 | 第47-49页 |
4.2.3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他动力分析 | 第49-51页 |
4.3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的数学模型 | 第51-56页 |
4.3.1 物理力学的引入 | 第51页 |
4.3.2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的测量 | 第51-52页 |
4.3.3 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方程的构建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第5章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仿真研究 | 第57-66页 |
5.1 仿真变量选取及参数设定 | 第57页 |
5.1.1 仿真变量选取 | 第57页 |
5.1.2 参数设定 | 第57页 |
5.2 仿真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57-65页 |
5.2.1 内部资源投入对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的影响 | 第57-60页 |
5.2.2 外部资源投入对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的影响 | 第60-62页 |
5.2.3 创新环境适应系数及演进时间、企业规模对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的影响 | 第62-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对策建议 | 第66-73页 |
6.1 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维度的对策建议 | 第66-67页 |
6.1.1 知识挖掘维度 | 第66页 |
6.1.2 知识共享维度 | 第66页 |
6.1.3 知识吸收维度 | 第66-67页 |
6.2 基于知识创新能力层次的对策建议 | 第67-69页 |
6.2.1 知识挖掘维度与知识共享维度协同 | 第67-68页 |
6.2.2 知识共享维度与知识吸收维度协同 | 第68页 |
6.2.3 知识吸收维度与知识挖掘维度协同 | 第68-69页 |
6.3 基于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动力的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6.3.1 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自动力 | 第69-71页 |
6.3.2 利用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他动力 | 第7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