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理论概述 | 第22-37页 |
2.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说 | 第22-27页 |
2.1.1 公众公司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公开发行的解读 | 第23-24页 |
2.1.3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沿革 | 第24页 |
2.1.4“非上市”的界定 | 第24-25页 |
2.1.5 非上市公众公司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5-27页 |
2.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价值取向 | 第27-30页 |
2.2.1 细分我国公司类型的制度性架构内涵 | 第27-28页 |
2.2.2 兼顾融资短板与投资通道不畅的两难 | 第28页 |
2.2.3 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 | 第28-29页 |
2.2.4 支撑场外市场的建构 | 第29-30页 |
2.3 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规制必要性分析 | 第30-35页 |
2.3.1 事实基础 | 第31-33页 |
2.3.2 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2.3.3 法律基础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规制的现状与不足 | 第37-55页 |
3.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准入规制 | 第37-47页 |
3.1.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治理机制 | 第37-40页 |
3.1.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准入信息披露 | 第40-43页 |
3.1.3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发行 | 第43-47页 |
3.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交易规制 | 第47-50页 |
3.2.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投资者准入 | 第47-49页 |
3.2.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转让 | 第49-50页 |
3.3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退出规制 | 第50-53页 |
3.3.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升板规则 | 第51-52页 |
3.3.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降板和再挂牌规则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规制的域外借鉴 | 第55-64页 |
4.1 英国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制度考察 | 第55-56页 |
4.1.1 英国模式: 公众公司的细分 | 第55-56页 |
4.1.2 英国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规制的经验 | 第56页 |
4.2 美国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制度考察 | 第56-59页 |
4.2.1 美国模式:报告公司 | 第56-57页 |
4.2.2 美国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规制的经验 | 第57-59页 |
4.3 日本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制度考察 | 第59-61页 |
4.3.1 日本模式:公众利益红线 | 第59页 |
4.3.2 日本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规制的经验 | 第59-61页 |
4.4 域外非上市公众公司制度的考察启示 | 第61-62页 |
4.4.1 明晰制度出发点 | 第61页 |
4.4.2 保证制度灵活性 | 第61-62页 |
4.4.3 强调制度体系化 | 第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64-72页 |
5.1 非上市公众公司准入规制的完善 | 第64-68页 |
5.1.1 理顺内外向公司治理机制 | 第64-65页 |
5.1.2 建立多层次信息披露体系 | 第65-66页 |
5.1.3 破解发行规制的制度困局 | 第66-67页 |
5.1.4 落实宽严适度的准入责任 | 第67-68页 |
5.2 非上市公众公司交易规制的完善 | 第68-69页 |
5.2.1 明确合格投资者准入普适标准 | 第68-69页 |
5.2.2 全面建构非公开股票限转规则 | 第69页 |
5.3 非上市公众公司退出规制的完善 | 第69-71页 |
5.3.1 推进市场间平稳转板 | 第69-70页 |
5.3.2 突出降板程序强制性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