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及其评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旅游履行辅助人概述 | 第18-28页 |
2.1 旅游履行辅助人法律概念 | 第18-22页 |
2.1.1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2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概念沿革 | 第20-22页 |
2.2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范围和分类 | 第22-24页 |
2.2.1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范围 | 第22-23页 |
2.2.2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分类 | 第23-24页 |
2.3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存在合同关系的法律认定 | 第24页 |
2.3.2 协助履行包价旅游合同 | 第24-25页 |
2.3.3 提供相关服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旅游履行辅助人现有法律地位分析 | 第28-38页 |
3.1 旅游履行辅助人与相关者法律关系辨析 | 第28-30页 |
3.1.1 旅游者与旅行社的法律关系 | 第29页 |
3.1.2 旅行社与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法律关系 | 第29-30页 |
3.1.3 旅行者与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法律关系 | 第30页 |
3.2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法律性质 | 第30-33页 |
3.2.1 债务履行的代替人与履行辅助人 | 第31-32页 |
3.2.2 合同履行第三人与履行辅助人 | 第32页 |
3.2.3 旅游履行辅助人法律性质的矛盾性 | 第32-33页 |
3.3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33-35页 |
3.3.1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权利 | 第33页 |
3.3.2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义务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4章 旅游履行辅助人法律责任规制体系 | 第38-48页 |
4.1 旅游履行辅助人民事责任规制体系 | 第38-42页 |
4.1.1 履行辅助人的民事归责理论 | 第38-39页 |
4.1.2 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民事责任 | 第39-42页 |
4.2 旅游履行辅助人刑事责任规制体系 | 第42-45页 |
4.2.1 旅游犯罪的刑事责任原则 | 第42-44页 |
4.2.2 旅游犯罪的刑事认定标准 | 第44-45页 |
4.3 旅游履行辅助人行政责任体系 | 第45-46页 |
4.3.1 旅游履行辅助人行政管理体系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我国旅游履行辅助人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8-56页 |
5.1 立法上合理扩容旅游履行辅助人的类型和外延 | 第48-50页 |
5.1.1 明确地接社作为特殊的旅游履行辅助人类型 | 第48-49页 |
5.1.2 确立非法人组织和合伙作为旅游履行辅助人的主体资格 | 第49-50页 |
5.2 明晰旅游履行辅助人的法律地位 | 第50-52页 |
5.2.1 转变域外履行辅助人制度的引入思路 | 第50-51页 |
5.2.2 旅游合同有名化推动旅游履行辅助人制度建设 | 第51-52页 |
5.3 完善旅游履行辅助人法律责任规制体系 | 第52-55页 |
5.3.1 坚持严格责任的基础性责任规制地位 | 第52-54页 |
5.3.2 意思自治原则下增加约定免责的归责方式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