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热泵性能及板壳式发生器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能源现状和环境问题 | 第11-12页 |
1.1.2 建筑能耗和供热现状 | 第12页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吸收式热泵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外吸收式热泵技术研究情况 | 第14-17页 |
1.2.3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仿真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物性参数模型 | 第21-33页 |
2.1 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 | 第21-22页 |
2.1.1 溴化锂的基本性质 | 第21页 |
2.1.2 溴化锂水溶液的特性 | 第21-22页 |
2.2 溴化锂水溶液物性参数模型 | 第22-27页 |
2.2.1 结晶温度方程 | 第22-23页 |
2.2.2 溴化锂水溶液平衡方程 | 第23-24页 |
2.2.3 溴化锂水溶液比焓方程 | 第24-25页 |
2.2.4 溴化锂水溶液定压比热方程 | 第25-26页 |
2.2.5 溴化锂水溶液密度方程 | 第26页 |
2.2.6 溴化锂水溶液动力粘度方程 | 第26-27页 |
2.2.7 溴化锂水溶液的热导率方程 | 第27页 |
2.3 水和水蒸汽物性参数模型 | 第27-32页 |
2.3.1 饱和压力方程和饱和温度方程 | 第27-28页 |
2.3.2 饱和水和水蒸汽比焓方程 | 第28-29页 |
2.3.3 饱和水和水蒸汽定压比热方程 | 第29页 |
2.3.4 过热水蒸汽比焓方程 | 第29-30页 |
2.3.5 饱和水和水蒸汽密度方程 | 第30-31页 |
2.3.6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动力粘度方程 | 第31页 |
2.3.7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热导率方程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理论基础 | 第33-47页 |
3.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原理 | 第33-42页 |
3.1.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原理 | 第33-36页 |
3.1.2 各部件传热传质模型 | 第36-41页 |
3.1.3 制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3.2 发生器传热传质机理 | 第42-45页 |
3.2.1 管壳式发生器 | 第42-43页 |
3.2.2 板式发生器 | 第43-44页 |
3.2.3 板壳式发生器 | 第44-45页 |
3.3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热泵设计模型与实际工况模型的仿真 | 第47-66页 |
4.1 设计模型与实际模型的建立 | 第47-54页 |
4.1.1 吸收式热泵设计模型 | 第47-48页 |
4.1.2 吸收式热泵实际模型 | 第48-50页 |
4.1.3 设计模型与实际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4.1.4 实际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53-54页 |
4.2 利用设计模型分析热泵优化设计的因素 | 第54-59页 |
4.2.1 蒸发温度 | 第54-55页 |
4.2.2 冷凝温度 | 第55-56页 |
4.2.3 吸收器溶液出口温度 | 第56-57页 |
4.2.4 溶液浓度差 | 第57-58页 |
4.2.5 驱动蒸汽压力 | 第58-59页 |
4.3 利用实际模型分析热泵变工况运行的性能 | 第59-64页 |
4.3.1 驱动蒸汽流量变化 | 第59-60页 |
4.3.2 驱动蒸汽压力变化 | 第60-61页 |
4.3.3 余热水进口温度变化 | 第61-62页 |
4.3.4 热水进口温度变化 | 第62-63页 |
4.3.5 余热水流量变化 | 第63页 |
4.3.6 热水流量变化 | 第63-64页 |
4.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板壳式换热器在发生器中的应用 | 第66-74页 |
5.1 板壳式与管壳式发生器的对比 | 第66-72页 |
5.1.1 选型参数及选型结果 | 第66-67页 |
5.1.2 溴化锂溶液充注量 | 第67-69页 |
5.1.3 发生器汽液分离空间计算 | 第69-71页 |
5.1.4 发生器成本对比 | 第71-72页 |
5.2 发生器换热系数变化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 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