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系列含镁类离子液体性质、结构及电化学行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1.1 类离子液体概述第12-14页
        1.1.1 类离子液体的定义第12-13页
        1.1.2 类离子液体的发展史第13-14页
    1.2 类离子液体的分类第14-20页
        1.2.1 有机中性配体类离子液体第14-19页
        1.2.2 无机中性配体类离子液体第19-20页
    1.3 类离子液体物理化学学性质概述第20-25页
        1.3.1 类离子液体的熔点第20页
        1.3.2 类离子液体的黏度第20-21页
        1.3.3 类离子液体的电导率第21页
        1.3.4 类离子液体的密度第21-22页
        1.3.5 类离子液体的表面张力第22-23页
        1.3.6 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窗第23页
        1.3.7 类离子液体的溶解性第23-25页
        1.3.8 类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第25页
    1.4 类离子液体的结构解析第25-26页
    1.5 类离子液体在电化学沉积中的应用第26-29页
        1.5.1 类离子液体中金属单质的电沉积第26-28页
        1.5.2 类离子液体中金属合金的电沉积第28页
        1.5.3 含镁类离子液体的研究现状分析第28-29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9-32页
第二章 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制备、结构解析及性质测定第32-52页
    2.1 实验部分第32-34页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2页
        2.1.2 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32-33页
        2.1.3 熔点、黏度、密度和电导率等的测量第33页
        2.1.4 FTIR和Raman测量第33页
        2.1.5 MgCl_2·6H_2O-ChCl体系的DFT计算第33-3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4-49页
        2.2.1 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熔点测定第34-35页
        2.2.2 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黏度分析第35-37页
        2.2.3 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电导率分析第37-38页
        2.2.4 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密度分析第38-39页
        2.2.5 FTIR解析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结构第39-41页
        2.2.6 Raman解析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结构第41-42页
        2.2.7 DFT解析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结构第42-49页
    2.3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第三章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合成、结构解析及性质测定第52-64页
    3.1 实验部分第52-53页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2页
        3.1.2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52-53页
        3.1.3 黏度、密度和电导率等的测量第53页
        3.1.4 FTIR和Raman测量第5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3-63页
        3.2.1 氯化胆碱在乙二醇中溶解度的测定第53-55页
        3.2.2 氯化镁在EG-ChCl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的研究第55页
        3.2.3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的黏度分析第55-56页
        3.2.4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电导率分析第56-58页
        3.2.5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密度分析第58-59页
        3.2.6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pH分析第59-60页
        3.2.7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热稳定性分析第60页
        3.2.8 FTIR解析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第60-63页
        3.2.9 Raman解析Mg Cl2-EG-ChCl类离子液体第63页
    3.3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合成、性质测定及结构解析第64-74页
    4.1 实验部分第64-65页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4页
        4.1.2 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64-65页
        4.1.3 黏度、密度和电导率等的测量第65页
        4.1.4 FTIR和Raman测量第6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5-72页
        4.2.1 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黏度分析第65-67页
        4.2.2 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电导率分析第67-69页
        4.2.3 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密度分析第69页
        4.2.4 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热稳定性分析第69-70页
        4.2.5 FTIR解析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第70-71页
        4.2.6 Raman解析Mg Cl2-Urea-ChCl类离子液体第71-72页
    4.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MgCl_2-EG-ChCl、MgCl_2-Urea-ChCl和MgCl_2-Gl-ChCl三种类离子液体物化性质比较第74-82页
    5.1 实验部分第74-75页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4页
        5.1.2 三种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74-75页
        5.1.3 黏度、密度和电导率等的测量第75页
        5.1.4 FTIR测量第75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75-80页
        5.2.1 三种类离子液体黏度比较第75-77页
        5.2.2 三种类离子液体电导率比较第77-78页
        5.2.3 三种类离子液体的密度比较第78-79页
        5.2.4 三种类离子液体的结构分析第79-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含镁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82-100页
    6.1 实验部分第82-84页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82-83页
        6.1.2 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83页
        6.1.3 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阻抗谱第83页
        6.1.4 类离子液体的循环伏安曲线第83-84页
        6.1.5 XRD、SEM和EDS测试第84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4-99页
        6.2.1 MgCl_2·6H_2O-ChCl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84-87页
        6.2.2 MgCl_2·6H_2O-DMF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87-92页
        6.2.3 MgCl_2-EG-ChCl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92-94页
        6.2.4 MgCl_2-Urea-ChCl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94-96页
        6.2.5 [BMP][Tf_2N]-EtMgBr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96-99页
            6.2.5.1 循环伏安曲线测量第96-97页
            6.2.5.2 电沉积产物的EDS、XRD和SEM表征第97-99页
    6.3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NiCl_2?6H_2O-Urea-ChCl类离子液体制备、性质测定及结构解析第100-110页
    7.1 实验部分第100-102页
        7.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00页
        7.1.2 NiCl_2?6H_2O-Urea-ChCl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100-101页
        7.1.3 黏度、密度和电导率等的测量第101页
        7.1.4 FTIR光谱测量第101-102页
        7.1.5 电沉积测试第102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102-109页
        7.2.1 NiCl-2?6H_2O-Urea-ChCl类离子液体黏度分析第102-104页
        7.2.2 NiCl-2?6H_2O-Urea-ChCl类离子液体电导率分析第104-105页
        7.2.3 NiCl-2?6H_2O-Urea-ChCl类离子液体密度分析第105-106页
        7.2.4 NiCl-2?6H_2O-Urea-ChCl热稳定性分析第106页
        7.2.5 NiCl-2?6H_2O-Urea-ChCl类离子液体的结构第106-107页
        7.2.6 Ni的电沉积第107-109页
    7.3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八章 总结第110-112页
    8.1 结论第110-111页
    8.2 论文创新点第111页
    8.3 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3页
发表文章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真空环境下玻璃钢界面接触传热特性研究
下一篇:细菌分解代谢氮杂环污染物尼古丁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