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0-11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 教材和教科书 | 第11页 |
(二) 语文教材和语文教科书 | 第11-12页 |
(三) 识字教材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三个版本识字教材特点简介 | 第13-29页 |
一、人教版教材特点 | 第14-19页 |
(一) 编写理念 | 第14页 |
(二) 框架体例 | 第14-15页 |
(三) 识字教学编排特点 | 第15-19页 |
二、北师大版教材特点 | 第19-23页 |
(一) 编写理念 | 第19-21页 |
(二) 框架体例 | 第21-22页 |
(三) 识字教学编排特点 | 第22-23页 |
三、江苏版教材特点 | 第23-29页 |
(一) 编写理念 | 第23-24页 |
(二) 框架体例 | 第24-25页 |
(三) 识字教学编排特点 | 第25-29页 |
第二章 三个版本识字教材的比较 | 第29-48页 |
一、字量及字种的选择 | 第29-39页 |
(一) 三个版本识字教材字量与“课标”要求字量比较 | 第33-34页 |
(二) 三个版本识字教材各册字量、字种及其分布分析 | 第34-36页 |
(三) 三个版本识字教材共用字种分析 | 第36-38页 |
(四) 三个版本识字教材与常用字共用字种分析 | 第38-39页 |
二、汉语拼音的编排 | 第39-42页 |
三、识字方法的编排 | 第42-46页 |
四、练习的编排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相关问题讨论——对识字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48-57页 |
一、字种的选择 | 第48-50页 |
二、汉语拼音的编排 | 第50-51页 |
三、识字方法的编排 | 第51-52页 |
四、生字及练习的编排 | 第52-55页 |
五、识字与阅读关系的处理 | 第55-57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1:三个版本会认字字种 | 第65-69页 |
附录2:三个版本会认字单册共用字种 | 第69-70页 |
附录3:三个版本会写字字种 | 第70-73页 |
附录4:三个版本会写字单册共用字种 | 第73-74页 |
附录5:北师大版会认字重复字种 | 第74-75页 |
附录6:北师大版会写字重复字种 | 第75-76页 |
附录7:江苏版会认字重复字种 | 第76-77页 |
附录8:江苏版会写字重复字种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