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褐飞虱生物型Y致害性QTL定位以及褐飞虱与水稻互作的代谢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42页
    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与褐飞虱生物型概况第14-16页
        1.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褐飞虱生物型第15-16页
    2 植物对昆虫的先天免疫第16-18页
    3 褐飞虱与水稻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第18-20页
    4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第20-23页
        4.1 芥子油苷第20-21页
        4.2 生物碱第21页
        4.3 酚类物质第21-22页
        4.4 水杨酸与水杨酸甲酯第22页
        4.5 萜烯类化合物,倍半萜与甾醇化合物第22-23页
        4.6 植物抗毒素第23页
    5 P450在昆虫与植物互作中的作用第23-30页
        5.1 细胞色素P450简介第23-25页
        5.2 植物P450参与次生代谢物合成第25-26页
        5.3 昆虫细胞色素P450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代谢作用第26-29页
        5.4 外源化合物对昆虫P450的诱导作用第29页
        5.5 昆虫P450与植物协同进化第29-30页
    6 蛋白异源表达系统第30-32页
        6.1 肠杆菌表达系统第31页
        6.2 酵母表达系统第31页
        6.3 病毒介导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第31-32页
    7 分子标记简介第32-34页
        7.1 Southern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第32页
        7.2 以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第32-34页
            7.2.1 RAPD标记第32-33页
            7.2.2 SSR标记第33页
            7.2.3 AFLP标记第33-34页
        7.3 以DNA序列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第34页
    8 分子标记在昆虫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第34-36页
        8.1 分子标记在昆虫抗性中的研究第34页
        8.2 基因、基因组与QTL作图第34-35页
        8.3 分子标记在昆虫与植物互作中的研究第35-36页
    9 遗传连锁图与QTL定位第36-38页
        9.1 遗传连锁定义第36页
        9.2 基因定位第36-37页
        9.3 QTL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第37-38页
    10 代谢组学研究第38-41页
        10.1 代谢组成分常用分析手段第39-41页
    1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1-42页
第二章 褐飞虱生物型Y致害性基因的QTL定位研究第42-66页
    1 引言第4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2-48页
        2.1 材料第42-43页
        2.2 作图群体构建第43页
        2.3 表型记录第43页
        2.4 褐飞虱基因组DNA提取第43-44页
        2.5 SSR标记PCR扩增第44页
        2.6 PCR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第44-46页
        2.7 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定位分析第46-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63页
        3.1 多态性标记筛选第48页
        3.2 PCR扩增基因型分析第48-49页
        3.3 遗传图谱构建第49-57页
        3.4 褐飞虱在YHY15上存活率与生长率QTL定位第57-63页
    4 讨论第63-66页
第三章 褐飞虱与水稻互作的代谢组学研究第66-97页
    1 引言第6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2.1 材料第66页
        2.2 褐飞虱取食处理第66-67页
        2.3 水稻叶鞘代谢物提取第67页
        2.4 褐飞虱蜜露收集第67页
        2.5 代谢物的衍生化处理第67-68页
        2.6 GC-MS分析条件第68页
        2.7 统计分析方法第68-6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9-90页
        3.1 基于GC-MS水稻叶鞘应答褐飞虱取食的代谢组学研究第69-82页
        3.2 基于GC-MS的生物型1与生物型Y褐飞虱蜜露代谢组学研究第82-90页
    4 讨论第90-97页
        4.1 褐飞虱取食促进了TN1糖异生和GABA旁路,同时激活了SA介导的防御反应第91页
        4.2 褐飞虱取食促进了TN1的p氧化和乙醛酸循环途径第91页
        4.3 褐飞虱促进了YHY15糖酵解与莽草酸途径第91-92页
        4.4 TN1与YHY15的对褐飞虱响应机制的区别第92-94页
        4.5 褐飞虱生物型1与生物型Y取食YHY15后蜜露中代谢物的变化.第94-97页
第四章 褐飞虱P450研究第97-145页
    1 引言第9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7-107页
        2.1 褐飞虱单头虫RNA提取第97-98页
        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98页
        2.3 目的产物PCR扩增与检测第98-99页
        2.4 DNA琼脂糖胶回收第99-100页
        2.5 dsRNA合成第100-101页
        2.6 dsRNA的酚氯仿抽提第101页
        2.7 dsRNA显微注射第101-102页
        2.8 定量PCR第102-105页
        2.9 含水稻叶鞘乙醇提取物的人工饲料配制第105页
        2.10 人工饲料装置第105页
        2.11 基于乙醇提取物直接进样的GC-MS分析第105页
        2.12 褐飞虱增重与蜜露排量测定第105-106页
        2.13 刺探电位图(Essential of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记录褐飞虱取食行为第106-10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7-142页
        3.1 生物型1与生物型Y褐飞虱饲养在加入乙醇提取物的人工饲料上存活率比较第107-108页
        3.2 基于GC-MS的YHY15叶鞘乙醇提取物成分分析第108-112页
        3.3 RNAi沉默褐飞虱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基因(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对褐飞虱取食影响第112-120页
        3.4 取食YHY15后对褐飞虱P450家族基因的诱导第120-127页
        3.5 RNAi沉默CYP6AX1、CYP6AY1与CYP4C61基因后对褐飞虱取食的影响第127-135页
        3.6 CYP4C61在褐飞虱中肠、脂肪体、唾液腺组织表达模式第135-136页
        3.7 CYP4C61序列分析第136-142页
    4 讨论第142-145页
第五章 CYP4C61与N1CPR蛋白异源表达第145-155页
    1 引言第14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45-150页
        2.1 目的产物PCR扩增与载体构建第145-146页
        2.2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第146-147页
        2.3 质粒提取第147页
        2.4 IPTG诱导表达第147页
        2.5 PAGE胶制作与考染第147-148页
        2.8 Western Blot第148-1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50-154页
    4 讨论第154-155页
第六章 总讨论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5页
博士在读期间已经发表和准备发表的论文第175-176页
致谢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光响应农残快速检测系统及方法研究
下一篇:黄土高原沟道整治潜力评价及模式研究--以延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