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主要符号 | 第12-15页 |
1 绪论 | 第15-33页 |
1.1 结构连续倒塌背景 | 第15-19页 |
1.1.1 Ronan Point公寓倒塌事件 | 第15-16页 |
1.1.2 Alfred P.Murrah办公大楼倒塌事件 | 第16-17页 |
1.1.3 世贸大厦双塔倒塌事件 | 第17-18页 |
1.1.4 其他建筑结构倒塌事件 | 第18-19页 |
1.2 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3 抗连续倒塌设计规范 | 第25-29页 |
1.3.1 英国规范 | 第25-26页 |
1.3.2 欧洲规范 | 第26-27页 |
1.3.3 美国规范 | 第27-28页 |
1.3.4 中国规范 | 第28-29页 |
1.4 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 | 第29-32页 |
1.4.1 概念设计法 | 第29页 |
1.4.2 拉结力法 | 第29-30页 |
1.4.3 拆除构件法 | 第30-31页 |
1.4.4 局部加强法 | 第31-3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2 连续倒塌工况下结构的破坏过程及传力机理 | 第33-43页 |
2.1 概述 | 第33页 |
2.2 结构的破坏过程 | 第33-35页 |
2.3 小变形阶段的传力机理 | 第35-39页 |
2.3.1 梁抗弯机制 | 第36-37页 |
2.3.2 梁压拱机制 | 第37-38页 |
2.3.3 板受压膜机制 | 第38-39页 |
2.4 大变形阶段的传力机理 | 第39-41页 |
2.4.1 梁悬链线机制 | 第39-40页 |
2.4.2 板受拉膜机制 | 第40-41页 |
2.5 评估方法中需计算的传力机理 | 第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评估方法的建立 | 第43-77页 |
3.1 概述 | 第43页 |
3.2 基本假定 | 第43-44页 |
3.3 小变形阶段承载力 | 第44-58页 |
3.3.1 板承载力 | 第44-47页 |
3.3.2 组合框架承载力 | 第47-49页 |
3.3.3 组合节点受弯承载力 | 第49-58页 |
3.3.4 小变形阶段承载力的计算流程 | 第58页 |
3.4 小变形阶段位移值 | 第58-68页 |
3.4.1 刚接平面组合框架 | 第59-62页 |
3.4.2 半刚接平面组合框架 | 第62-65页 |
3.4.3 空间三维组合框架 | 第65-68页 |
3.4.4 小变形阶段位移值的计算流程 | 第68页 |
3.5 大变形阶段承载力 | 第68-73页 |
3.5.1 梁悬链线效应承载力 | 第68-71页 |
3.5.2 板受拉膜效应承载力 | 第71-73页 |
3.5.3 大变形阶段承载力的计算流程 | 第73页 |
3.6 大变形阶段位移值 | 第73-74页 |
3.7 非线性动力响应 | 第74-75页 |
3.8 评估方法的计算流程 | 第75-7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4 试验研究及评估方法验证 | 第77-101页 |
4.1 概述 | 第77页 |
4.2 整体结构试验简介 | 第77-78页 |
4.3 抗剪栓钉推出试验 | 第78-83页 |
4.3.1 试件概况 | 第78-80页 |
4.3.2 试验装置 | 第80页 |
4.3.3 试验结果 | 第80-83页 |
4.4 腹板双角钢节点试验 | 第83-87页 |
4.4.1 试验概述 | 第83-84页 |
4.4.2 试验结果 | 第84-86页 |
4.4.3 与理论模型结果比较 | 第86-87页 |
4.5 平齐式端板节点试验 | 第87-91页 |
4.5.1 试验概述 | 第87-88页 |
4.5.2 试验结果 | 第88-89页 |
4.5.3 T形连接件试验 | 第89-91页 |
4.5.4 与公式计算结果比较 | 第91页 |
4.6 评估方法验证 | 第91-98页 |
4.6.1 试验验证 | 第91-95页 |
4.6.2 有限元验证 | 第95-9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5 评估方法应用及讨论 | 第101-111页 |
5.1 概述 | 第101页 |
5.2 评估方法应用 | 第101-108页 |
5.2.1 试件 2×3-S-IC | 第101-105页 |
5.2.2 试件B5-D1-R1 | 第105-108页 |
5.3 评估方法简化 | 第108-109页 |
5.4 结构设计建议 | 第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1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6.3 今后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附录 | 第123-124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3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