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除草剂(杀草剂)论文

氯吡嘧磺隆对甘蔗及间套种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药害机理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英文缩略表第18-20页
1 文献综述第20-45页
    1.1 广西甘蔗田杂草发生为害情况及化学防除第20-27页
        1.1.1 广西甘蔗种植情况第20页
        1.1.2 杂草的发生规律及其为害第20-21页
        1.1.3 化学除草剂的应用第21-23页
        1.1.4 恶性杂草香附子的防除第23-24页
        1.1.5 氯吡嘧磺隆的应用第24-26页
        1.1.6 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1.2 氯吡嘧磺隆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第27-34页
        1.2.1 氯吡嘧磺隆的残留检测方法和残留消解动态第27-29页
        1.2.2 氯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第29页
        1.2.3 氯吡嘧磺隆的光解和水解第29-30页
        1.2.4 氯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淋溶行为第30-31页
        1.2.5 植物对氯吡嘧磺隆的吸收、双向传导及代谢第31-33页
        1.2.6 氯吡嘧磺隆的微生物降解第33-34页
    1.3 氯吡嘧磺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34-37页
        1.3.1 抗性杂草的发生第34页
        1.3.2 敏感作物的药害问题第34-36页
        1.3.3 氯吡嘧磺隆对水生藻类等的影响第36-37页
    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安全性评价和毒理相关研究第37-43页
        1.4.1 作用机理第37页
        1.4.2 耐受性及抗性机理第37-40页
        1.4.3 毒理相关研究第40-43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第43-45页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3-44页
        1.5.2 技术路线第44-45页
2 氯吡嘧磺隆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第45-6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5-50页
        2.1.1 试验材料第45页
        2.1.2 气候条件及土壤类型第45-47页
        2.1.3 田间试验设计第47-50页
            2.1.3.1 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设计第47-48页
            2.1.3.2 样品采集第48页
            2.1.3.3 样品前处理第48-49页
            2.1.3.4 氯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淋溶实验第49-50页
            2.1.3.5 结果计算公式第50页
        2.1.4 数据处理第5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50-62页
        2.2.1 氯吡嘧磺隆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第51-56页
            2.2.1.1 样品的检测方法第51-54页
            2.2.1.2 标准溶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第54-55页
            2.2.1.3 检测限及定量限第55-56页
            2.2.1.4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56页
        2.2.2 氯吡嘧磺隆在土壤、甘蔗植株和茎秆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第56-61页
            2.2.2.1 氯吡嘧磺隆在甘蔗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第56-58页
            2.2.2.2 氯吡嘧磺隆在甘蔗茎秆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第58-59页
            2.2.2.3 氯吡嘧磺隆在不同土壤剖面层的残留分布特性第59-61页
        2.2.3 氯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淋溶第61-62页
    2.3 讨论第62-63页
        2.3.1 氯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特性第62-63页
        2.3.2 土壤残留氯吡嘧磺隆对次年甘蔗种植的影响第63页
    2.4 小结第63-64页
3 氯吡嘧磺隆对甘蔗及套种作物等的安全性评价第64-8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3.1.1 试验材料第64页
        3.1.2 气候条件及试验田土壤基本养分条件第64页
        3.1.3 材料处理及采样第64-65页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65-67页
            3.1.4.1 杂草调查方法第65页
            3.1.4.2 生长抑制率第65页
            3.1.4.3 生物量/产量测定方法第65-66页
            3.1.4.4 磺酰脲除草剂药害评价方法第66-67页
        3.1.5 数据处理第6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7-87页
        3.2.1 氯吡嘧磺隆对香附子等的防除效果第67-70页
            3.2.1.1 氯吡嘧磺隆对香附子等的除草效果第67-69页
            3.2.1.2 甘蔗田杂草总杂草密度的变化第69-70页
            3.2.1.3 甘蔗田杂草组成结构的变化第70页
        3.2.2 氯吡嘧磺隆对甘蔗的安全性第70-79页
            3.2.2.1 氯吡嘧磺隆土壤封闭处理对甘蔗株高、蔗径及产量的影响第70-73页
            3.2.2.2 氯吡嘧磺隆茎叶处理对甘蔗株高的影响第73-74页
            3.2.2.3 土壤残留氯吡嘧磺隆对甘蔗株高的影响第74-75页
            3.2.2.4 不同甘蔗品种生长抑制程度的差异第75-79页
        3.2.3 氯吡嘧磺隆对套作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79-83页
            3.2.3.1 土壤残留氯吡嘧磺隆对大豆苗期成活率的影响第79页
            3.2.3.2 氯吡嘧磺隆土壤封闭处理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第79-80页
            3.2.3.3 氯吡嘧磺隆拌土处理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第80-81页
            3.2.3.4 氯吡嘧磺隆对水培大豆苗生长的影响第81-82页
            3.2.3.5 根系空间分布第82-83页
        3.2.4 氯吡嘧磺隆对套作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83-87页
            3.2.4.1 氯吡嘧磺隆对花生苗期成活率的影响第83-84页
            3.2.4.2 氯吡嘧磺隆土壤封闭处理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第84页
            3.2.4.3 氯吡嘧磺隆(拌土)对花生苗株高的影响第84-86页
            3.2.4.4 根系空间分布第86-87页
    3.3 讨论第87-88页
        3.3.1 氯吡嘧磺隆的持效期与杂草防效第87页
        3.3.2 氯吡嘧磺隆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第87-88页
    3.4 小结第88-89页
4 氯吡嘧磺隆对甘蔗等作物的生理效应研究第89-13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9-97页
        4.1.1 试验材料第89页
        4.1.2 材料处理及采样第89-90页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90-97页
            4.1.3.1 靶标酶ALS活性及BCAAs含量第90页
            4.1.3.2 生长抑制第90-91页
            4.1.3.3 叶绿素含量第91页
            4.1.3.4 叶脉损伤第91页
            4.1.3.5 亚细胞显微结构的观察第91-92页
            4.1.3.6 蛋白质含量第92页
            4.1.3.7 游离氨基酸含量第92-93页
            4.1.3.8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93页
            4.1.3.9 活性氧(O_2~-、H_2O_2和OH~-)含量测定第93页
            4.1.3.10 抗氧化酶(SOD、CAT、POD和GST)活性测定第93-94页
            4.1.3.11 乙烯含量的测定第94-96页
            4.1.3.12 水杨酸(SA)含量的测定第96-97页
        4.1.4 数据处理第9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97-128页
        4.2.1 氯吡嘧磺隆对靶标酶ALS活性及BCAAs含量的影响第97-99页
        4.2.2 氯吡嘧磺隆的生长抑制作用第99-106页
            4.2.2.1 起始抑制浓度第99-101页
            4.2.2.2 剂量-效应模型第101页
            4.2.2.3 敏感性差异第101-102页
            4.2.2.4 苗龄对剂量-效应模型的影响第102-104页
            4.2.2.5 偏上生长性第104-106页
        4.2.3 叶片损伤第106-114页
            4.2.3.1 氯吡嘧磺隆引起玉米和大豆叶片黄化现象第106-110页
            4.2.3.2 大豆叶片叶脉损伤第110-112页
            4.2.3.3 水培玉米和大豆叶片亚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第112-114页
        4.2.4 过氧化损伤第114-117页
            4.2.4.1 氯吡嘧磺隆对玉米和大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114-115页
            4.2.4.2 大豆叶片活性氧(O_2~-、H_2O_2和OH~-)含量测定第115-117页
            4.2.4.3 氯吡嘧磺隆诱导水培玉米和大豆叶片H_2O_2累积第117页
        4.2.5 氯吡嘧磺隆对玉米和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117-118页
        4.2.6 氯吡嘧磺隆对水培玉米和大豆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118-122页
        4.2.7 玉米和大豆叶片抗氧化酶(SOD、CAT、POD和GST)活性第122-126页
        4.2.8 水培玉米和大豆叶片乙烯释放第126-127页
        4.2.9 氯吡嘧磺隆诱导水杨酸(SA)积累第127-128页
    4.3 讨论第128-130页
        4.3.1 氯吡嘧磺隆抑制靶标酶ALS的活性第128-129页
        4.3.2 C/N代谢紊乱和淀粉粒积累第129页
        4.3.3 内源/外源水杨酸的双重作用第129-130页
    4.4 小结第130-132页
        4.4.1 氯吡嘧磺隆引起作物生长抑制的药害机理第130页
        4.4.2 氯吡嘧磺隆的形态和酶学诊断方法第130页
        4.4.3 不同甘蔗品种和间套种作物对氯吡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第130-131页
        4.4.4 氯吡嘧磺隆引起作物黄化的药害机理第131页
        4.4.5 氯吡嘧磺隆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等药害第131页
        4.4.6 氯吡嘧磺隆引起大豆枯萎死亡的药害机理第131-132页
5 氯吡嘧磺隆对作物的药害机理研究第132-14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32-134页
        5.1.1 试验材料第132页
        5.1.2 材料处理及采样第132页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32-133页
            5.1.3.1 BCAAs、活性氧清除剂和氰氟草酯的生长回复实验第132-133页
            5.1.3.2 H_2O_2含量测定第133页
            5.1.3.3 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测定第133页
            5.1.3.4 乙烯含量的测定第133页
            5.1.3.5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第133页
        5.1.4 数据处理第133-13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34-144页
        5.2.1 BCAAs、活性氧清除剂和氰氟草酯的生长回复作用第134-138页
        5.2.2 脂质过氧化损伤第138-139页
            5.2.2.1 MDA积累第138页
            5.2.2.2 过氧化损伤诱导乙烯释放增加第138-139页
        5.2.3 H_2O_2积累第139-141页
            5.2.3.1 SOD和CAT活性变化与H_2O_2积累第139-140页
            5.2.3.2 过氧化氢诱导水杨酸SA积累第140页
            5.2.3.3 水杨酸积累诱导SOD活性增加并抑制CAT活性第140-141页
        5.2.4 不可逆氧化损伤第141页
        5.2.5 氯吡嘧磺隆诱导大豆光呼吸和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第141-143页
        5.2.6 过氧化氢产生的来源第143-144页
    5.3 讨论第144-146页
        5.3.1 氯吡嘧磺隆的复配第144-145页
        5.3.2 甘蔗间套种模式下氯吡嘧磺隆的安全使用技术第145-146页
    5.4 小结第146-148页
6 全文总结第148-152页
    6.1 主要结论第148-151页
    6.2 主要创新之处第151页
    6.3 问题与展望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字花科黑腐病菌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影响细胞分裂和致病性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果园精准喷雾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