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影响细胞分裂和致病性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英文缩写说明第12-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43页
    1.1 植物病原细菌概述第18-19页
    1.2 黄单胞菌属概述第19-23页
        1.2.1 黄单胞菌属简介第19-20页
        1.2.2 黄单胞菌属的致病因子第20-22页
        1.2.3 黄单胞菌属致病系统第22-23页
    1.3 细菌分泌系统概述第23-29页
        1.3.1 Ⅰ型分泌系统第24-25页
        1.3.2 Ⅱ型分泌系统第25页
        1.3.3 Ⅲ型分泌系统第25-26页
        1.3.4 Ⅳ型分泌系统第26页
        1.3.5 Ⅴ型分泌系统第26-27页
        1.3.6 Ⅵ型分泌系统第27页
        1.3.7 Ⅶ型分泌系统第27-28页
        1.3.8 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第28页
        1.3.9 Tat蛋白转运系统第28-29页
    1.4 细菌细胞壁概述第29-33页
    1.5 细菌肽聚糖裂解酶的概述第33-35页
        1.5.1 裂解性糖基转移酶的概述第34页
        1.5.2 肽聚糖内切酶的概述第34页
        1.5.3 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的概述第34-35页
    1.6 LytM家族的研究进展第35-37页
        1.6.1 NlpD脂蛋白的研究进展第36页
        1.6.2 EnvC蛋白的研究进展第36-37页
    1.7 肽聚糖裂解酶影响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第37-39页
    1.8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概述第39-40页
    1.9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重要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第40-42页
    1.10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2-43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43-63页
    2.1 菌株第43-45页
    2.2 质粒第45-46页
    2.3 菌株的培养条件和方法第46-47页
    2.4 总DNA的提取第47-48页
    2.5 质粒的提取第48页
    2.6 PCR反应第48-50页
    2.7 DNA的纯化第50页
    2.8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0-51页
    2.9 酶切反应第51页
    2.10 连接反应第51页
    2.11 电转化感受态的制作第51-52页
    2.12 转化第52页
    2.13 阳性克隆的验证第52-53页
        2.13.1 菌裂解PCR验证第52-53页
        2.13.2 酶切验证第53页
    2.14 三亲本接合第53-54页
    2.15 点突变构建策略和方法第54-55页
    2.16 致病性的检测第55页
    2.17 过敏反应的检测第55-56页
        2.17.1 定性过敏反应的检测第55页
        2.17.2 定量过敏反应的检测第55-56页
    2.18 5'RACE确定转录起始位点第56页
    2.19 显微镜观察第56页
    2.20 胞外酶的检测第56-57页
        2.20.1 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的平板检测第56页
        2.20.2 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的定量检测第56-57页
    2.21 胞外多糖的检测第57页
    2.22 运动性的检测第57页
    2.23 生物膜的检测第57页
    2.24 蛋白的表达第57-58页
    2.25 蛋白的纯化(6×His标签)第58页
    2.26 肽聚糖的提取第58页
    2.27 肽聚糖与Remazol brilliant blue(RBB)标记第58-59页
    2.28 肽聚糖结合试验第59页
    2.29 肽聚糖降解试验第59页
    2.30 SDS-PAGE凝胶电泳第59-60页
    2.31 蛋白定量第60页
    2.32 Western blotting第60-61页
        2.32.1 试剂耗材的准备第60页
        2.32.2 所需溶液第60页
        2.32.3 具体操作第60-61页
    2.33 细菌亚细胞定位蛋白的提取第61-62页
        2.33.1 细菌总蛋白的提取第61页
        2.33.2 细菌外膜蛋白和内膜蛋白的提取第61-62页
        2.33.3 细菌周质蛋白的提取第62页
        2.33.4 细菌胞外蛋白的提取第62页
    2.34 GUS酶活的测定第62-63页
第三章 Xcc编码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基因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构建第63-72页
    3.1 引言第63页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Xcc 8004中的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基因第63-65页
    3.3 amiD和ampD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65-67页
    3.4 amiC相关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构建第67-71页
    3.5 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Xcc的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基因对细胞分裂和致病性等的影响分析第72-78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AmiC1是Xcc细胞分裂所必需的,AmiC2起一定的作用第72-73页
    4.3 AmiC1影响Xcc的致病性第73-74页
    4.4 AmiC1影响Xcc在非寄主上的HR第74-75页
    4.5 AmiC1、AmiC2不影响胞外酶但AmiC1影响EPS产量第75-76页
    4.6 AmiC1影响游动性第76-77页
    4.7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Xcc的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AmiC1需要潜在激活子的激活第78-84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AmiC1的E335D点突变互补分析第78-81页
    5.3 带6个组氨酸且去掉信号肽区的AmiC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第81-82页
    5.4 体外检测His_6-AmiC1_(LN32)具有微弱的降解肽聚糖的活性第82-83页
    5.5 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Xcc LytM家族蛋白NlpD和EnvC对细胞分裂和致病性等的影响分析第84-112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LytM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4-88页
    6.3 从突变体库中获得含有LytM结构域基因的突变体第88-89页
    6.4 LytM结构域的突变体中nlpD和envC突变体影响细胞分裂第89页
    6.5 LytM结构域的突变体中nlpD突变体显著影响致病第89-90页
    6.6 生物信息学分析Xcc 8004中的EnvC和NlpD第90-95页
        6.6.1 生物信息学分析Xcc 8004中的EnvC第90-92页
        6.6.2 生物信息学分析Xcc 8004中的N1pD第92-95页
        6.6.3 Xcc 8004的nlpD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确定以及启动子分析第95页
    6.7 Xcc 8004中envC、nlpD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构建第95-101页
        6.7.1 envC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构建第95-99页
        6.7.2 nlpD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构建第99-101页
    6.8 envC和nlpD的突变表型分析第101-111页
        6.8.1 envC和nlpD缺失突变体在NYG和MMX上的生长第101-102页
        6.8.2 envC和nlpD缺失突变体影响细胞分裂第102-103页
        6.8.3 nlpD缺失突变体显著影响致病性第103-104页
        6.8.4 nlpD缺失突变体显著影响HR第104-106页
        6.8.5 envC缺失突变体不影响HR第106-107页
        6.8.6 EnvC和NlpD不影响Ⅱ型胞外酶,但NlpD影响EPS的合成第107页
        6.8.7 envC和nlpD缺失突变体影响游动性第107-108页
        6.8.8 nlpD缺失突变体影响细胞聚集第108-109页
        6.8.9 nlpD缺失突变体对Zn~(2+)敏感第109-110页
        6.8.10 nlpD缺失突变体对pH敏感第110-111页
    6.9 小结第111-112页
第七章 Xcc通过NlpD激活AmiC1影响细胞分裂和致病性第112-121页
    7.1 引言第112页
    7.2 Xcc中NlpD的亚细胞定位第112-115页
        7.2.1 Xcc 8004在基因组上NlpD融合3×Flag标签的菌株构建第112-114页
        7.2.2 Xcc的NlpD分布在细胞质、周质和外膜第114-115页
    7.3 带6个组氨酸标签且去掉信号肽区的NlpD和EnvC蛋白的表达纯化第115页
    7.4 His_6-NlpDLN22能在体外结合肽聚糖第115-116页
    7.5 His_6-NlpDN22能在体外增强HiS6-AmiC1_(LN32)降解肽聚糖的活性第116-117页
    7.6 AmiC1及其激活子NlpD影响致病性的机制研究第117-119页
        7.6.1 NlpD/EnvC/AmiC不影响Ⅲ型分泌系统hrp基因的表达第117-118页
        7.6.2 NlpD/AmiC1影响Ⅲ型效应物XC3176的分泌第118-119页
    7.7 小结第119-121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21-125页
    8.1 Xcc的AmiC/NlpD/EnvC参与细胞分裂第121-122页
    8.2 Xcc的AmiC1/NlpD参与致病性第122-123页
    8.3 Xcc的AmiC1降解肽聚糖的活性需要LytM家族调控蛋白NlpD的激活第123页
    8.4 AmiC1/NlpD影响Xcc的Ⅲ型分泌系统,但不影响Ⅱ分泌系统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烯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诱导的MAPK-WRKY33免疫信号途径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氯吡嘧磺隆对甘蔗及间套种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药害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