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2.1 网络自我效能感 | 第13-17页 |
2.1.1 自我效能感的概述 | 第13-14页 |
2.1.2 网络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3 网络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5-16页 |
2.1.4 网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 网络人际信任 | 第17-21页 |
2.2.1 人际信任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人际信任的理论 | 第18页 |
2.2.3 网络人际信任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4 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 | 第19页 |
2.2.5 网络人际信任的产生机制 | 第19-20页 |
2.2.6 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 网络利他行为 | 第21-25页 |
2.3.1 利他行为的概述 | 第21-22页 |
2.3.2 利他行为的理论 | 第22页 |
2.3.3 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 | 第22-23页 |
2.3.4 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的联系 | 第23-25页 |
2.3.5 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5页 |
2.4 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人际信任、网络利他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25-27页 |
2.4.1 网络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25页 |
2.4.2 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25-26页 |
2.4.3 网络自我效能感与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26-27页 |
第3章 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8-32页 |
4.1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型 | 第28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4.3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4.4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4.4.1 网络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9页 |
4.4.2 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量表 | 第29-30页 |
4.4.3 网络利他行为量表 | 第30页 |
4.5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4.6 施测过程 | 第31页 |
4.7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32-47页 |
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2-33页 |
5.2 各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 第33页 |
5.3 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33-41页 |
5.3.1 网络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分析 | 第33-37页 |
5.3.2 网络人际信任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5.3.3 网络利他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41页 |
5.4 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人际信任、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41页 |
5.5 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人际信任、网络利他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41-47页 |
5.5.1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41-42页 |
5.5.2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预测作用 | 第42页 |
5.5.3 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42-43页 |
5.5.4 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3-47页 |
第6章 讨论 | 第47-53页 |
6.1 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人际信任、网络利他行为的人口学特点 | 第47-48页 |
6.1.1 性别差异 | 第47-48页 |
6.1.2 年级差异 | 第48页 |
6.1.3 城乡差异 | 第48页 |
6.2 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人际信任、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 第48-50页 |
6.2.1 网络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 第48-49页 |
6.2.2 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 第49页 |
6.2.3 网络自我效能感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 | 第49-50页 |
6.3 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 第50页 |
6.4 研究启示 | 第50-52页 |
6.5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