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汽车人机工程学设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2 数字人体建模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3 驾驶舒适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13-16页 |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3-16页 |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26页 |
| 2.1 人机工程学概述 | 第16-18页 |
| 2.1.1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2.1.2 汽车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2.2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学概述 | 第18-20页 |
| 2.2.1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2.2.2 汽车建模与人机分析软件 | 第19-20页 |
| 2.3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4页 |
| 2.3.1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2.3.2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2.3.3 汽车驾驶室建模与人机分析软件 | 第23-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3 基于人因仿真的汽车驾驶室参数一体化设计方法 | 第26-38页 |
| 3.1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效设计问题描述 | 第26-30页 |
| 3.1.1 汽车驾驶室设计流程分析 | 第26-27页 |
| 3.1.2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效设计需求 | 第27-29页 |
| 3.1.3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效设计问题归纳 | 第29-30页 |
| 3.2 基于人因仿真的汽车驾驶室参数一体化设计方法提出 | 第30-32页 |
| 3.3 基于人因仿真的汽车驾驶室参数一体化设计流程 | 第32-33页 |
| 3.4 基于人因仿真的汽车驾驶室参数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 | 第33-34页 |
| 3.4.1 数字人体模型 | 第33页 |
| 3.4.2 人机环境系统设计 | 第33-34页 |
| 3.5 基于人因仿真的汽车驾驶室参数一体化设计方法实施 | 第34-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4 驾驶室感性工学系统设计与参数化模型设计 | 第38-50页 |
| 4.1 驾驶室感性工学系统设计 | 第38-43页 |
| 4.1.1 市场定位分析 | 第38-39页 |
| 4.1.2 外观要素设计 | 第39-41页 |
| 4.1.3 色彩要素设计 | 第41-43页 |
| 4.2 驾驶室参数化模型设计 | 第43-49页 |
| 4.2.1 驾驶室参数设计前期准备 | 第43-44页 |
| 4.2.2 数字人体模型创建 | 第44-46页 |
| 4.2.3 驾驶室硬点参数设置 | 第46-4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驾驶室人机环境系统设计与工效参数优化设计 | 第50-68页 |
| 5.1 驾驶室参数设计优化流程 | 第50-51页 |
| 5.2 人机环境系统设计 | 第51-53页 |
| 5.2.1 人体模型驾乘参数定位 | 第51-52页 |
| 5.2.2 驾驶姿势角度预测 | 第52-53页 |
| 5.3 视觉工效参数设计分析 | 第53-56页 |
| 5.3.1 视觉可视域分析 | 第54页 |
| 5.3.2 视觉舒适性分析 | 第54-56页 |
| 5.4 操纵工效参数设计分析 | 第56-58页 |
| 5.4.1 操纵可达域分析 | 第56-57页 |
| 5.4.2 操纵舒适性分析 | 第57-58页 |
| 5.5 驾驶姿势舒适性评价 | 第58-60页 |
| 5.5.1 评价基础数据 | 第58-59页 |
| 5.5.2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 | 第59-60页 |
| 5.6 参数模型优化及最终效果图 | 第60-66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8页 |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74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