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视角下师生关系对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一、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分类 | 第15-16页 |
(三)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四)国内研究 | 第17-18页 |
(五)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二、隐性课程的研究 | 第19-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国内外研究 | 第20-23页 |
(三)隐性课程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一、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一)教育哲学基础 | 第25页 |
(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二、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 第26-27页 |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29-31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一)文献法 | 第29页 |
(二)观察法 | 第29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29-30页 |
(四)相关分析法 | 第30页 |
四、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一)师生关系问卷 | 第30页 |
(二)学习动机问卷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1-44页 |
一、统计分析 | 第31-39页 |
(一)师生关系问卷分析 | 第31-32页 |
(二)学习动机问卷分析 | 第32-35页 |
(三)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 | 第35-39页 |
二、结果讨论 | 第39-41页 |
(一)师生关系数据结果讨论 | 第39-40页 |
(二)学习动机数据结果讨论 | 第40页 |
(三)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相关性数据结果讨论 | 第40-41页 |
三、教学启示 | 第41-44页 |
(一)隐性课程视角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 第41-42页 |
(二)通过隐性课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附录一 | 第51-53页 |
附录二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