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建设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研究--以苏州市F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平台经济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平台经济建设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总体架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7-19页 |
(一)本文总体架构 | 第17页 |
(二)预期创新点 | 第17页 |
(三)难点问题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19-26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述 | 第19-22页 |
(一)地方政府 | 第19页 |
(二)平台经济 | 第19-21页 |
(三)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 第21页 |
(四)地方政府应对平台经济的职能创新 | 第21-22页 |
二、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一)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第22-24页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4页 |
(三)科学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应对经济建设的职能演变进程 | 第26-32页 |
一、地方政府应对计划经济的职能体系 | 第26-27页 |
(一)人治取代法治 | 第26-27页 |
(二)权力外溢 | 第27页 |
二、地方政府应对市场经济的职能转变 | 第27-29页 |
(一)还权于市场 | 第28页 |
(二)法治市场经济 | 第28-29页 |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29页 |
三、地方政府应对平台经济的职能创新 | 第29-32页 |
(一)创新驱动策略 | 第29-30页 |
(二)法治平台建设 | 第30页 |
(三)共享发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F区平台经济建设及其政府应对 | 第32-38页 |
一、F区经济总体概况 | 第32页 |
二、F区平台经济的出现 | 第32-33页 |
三、F区平台经济建设现状 | 第33-35页 |
四、F区政府应对平台经济的职能转变 | 第35-38页 |
(一)明晰权力边界 | 第35-36页 |
(二)构建平台地方治理体系 | 第36-37页 |
(三)推进方略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平台经济建设中地方政府应对的问题分析 | 第38-43页 |
一、地方政府缺乏平台发展推进方略 | 第38-39页 |
(一)执政主体对平台认识不足 | 第38页 |
(二)平台经济发展规划不科学 | 第38-39页 |
二、地方政府培育平台动力受限 | 第39-40页 |
(一)人才资源保障的缺失 | 第39页 |
(二)创新驱动乏力 | 第39-40页 |
三、地方政府平台公共服务脱节 | 第40-41页 |
(一)平台碎片化服务 | 第40-41页 |
(二)平台缺少法律规约 | 第41页 |
四、地方政府对平台监管不到位 | 第41-43页 |
(一)平台信用建设不足 | 第41-42页 |
(二)平台监管缺位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完善经济职能推动平台经济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3-51页 |
一、地方政府经济调节的适应性变革 | 第43-45页 |
(一)树立无缝隙服务理念—以人为本 | 第43页 |
(二)统一平台经济认识,提高执政主体素质 | 第43-44页 |
(三)平台经济整体发展规划 | 第44-45页 |
二、地方政府培育平台动力 | 第45-47页 |
(一)建设平台孵化器 | 第45-46页 |
(二)构建平台产业集群 | 第46页 |
(三)刺激信息技术创新 | 第46-47页 |
(四)完善政府激励制度 | 第47页 |
三、地方政府健全公共服务机制 | 第47-49页 |
(一)加大平台投入 | 第47-48页 |
(二)法治平台建设 | 第48-49页 |
(三)发展平台治理模式 | 第49页 |
四、地方政府完善平台监管 | 第49-51页 |
(一)完善监管模式 | 第49-50页 |
(二)建设平台信用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文章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