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相邻结构碰撞综述 | 第11-14页 |
1.2.1 碰撞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2 碰撞模型 | 第11-13页 |
1.2.3 相邻结构碰撞 | 第13-14页 |
1.3 相邻结构碰撞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 第14-15页 |
1.3.2 结构碰撞控制研究 | 第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结构碰撞模型及分析方法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相邻结构碰撞模型 | 第17-20页 |
2.2.1 线弹性模型 | 第17-18页 |
2.2.2 Kelvin模型 | 第18页 |
2.2.3 Hertz模型 | 第18-19页 |
2.2.4 Hertz-damp模型 | 第19页 |
2.2.5 Non-linear viscoelastic模型 | 第19-20页 |
2.3 改进的Hertz-damp模型 | 第20-24页 |
2.4 数值验证 | 第24-27页 |
2.4.1 钢球与刚性地面的碰撞 | 第24-26页 |
2.4.2 解析值和计算值比较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隔震结构碰撞分析研究 | 第28-3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隔震结构模型 | 第28-30页 |
3.2.1 铅芯橡胶支座 | 第28页 |
3.2.2 LRB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3.3 隔震结构碰撞分析 | 第30-36页 |
3.3.1 隔震结构运动方程 | 第30-32页 |
3.3.2 LRB恢复力模型 | 第32-33页 |
3.3.3 隔震结构参数 | 第33页 |
3.3.4 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变摩擦阻尼器连接的相邻隔震结构响应 | 第37-54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软件介绍 | 第37页 |
4.3 阻尼器的选取 | 第37-41页 |
4.3.1 阻尼器的分类 | 第37-38页 |
4.3.2 阻尼器设计 | 第38-39页 |
4.3.3 阻尼器分析模型 | 第39-41页 |
4.4 相邻隔震结构减震分析 | 第41-46页 |
4.4.1 近场地震动的选取 | 第41-44页 |
4.4.2 数值模型及参数 | 第44-46页 |
4.5 相邻结构间阻尼器的优化布置 | 第46-52页 |
4.5.1 阻尼器布置方案 | 第46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