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1页 |
四、研究局限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南开社会学的创立与学科建设思想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南开社会学的创立 | 第22-26页 |
一、社会学在中国 | 第22-23页 |
二、南开社会学的创立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南开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思想 | 第26-31页 |
第二章 南开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设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师资队伍建设 | 第31-34页 |
一、招募师资 | 第31-33页 |
二、提升教师水平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教材和资料建设 | 第34-42页 |
一、教材建设 | 第34-37页 |
二、期刊建设 | 第37-39页 |
三、资料室建设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南开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 第42-52页 |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 第42-44页 |
一、社会学理论 | 第42-43页 |
二、社会学调查方法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分支学科建设 | 第44-52页 |
一、经济社会学 | 第45-46页 |
二、社会心理学 | 第46-48页 |
三、科学社会学 | 第48页 |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 第48-52页 |
第四章 南开社会学的人才培养方式 | 第52-70页 |
第一节 常规机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 第52-54页 |
一、本科生的培养 | 第52-53页 |
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特殊机制:学科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方式 | 第54-67页 |
一、黄埔一期:南开社会学专业班 | 第54-56页 |
二、不拘一格:南开社会学研究生班 | 第56-61页 |
三、多元发展:社会学分支学科进修班 | 第61-64页 |
四、合作办学:社会学博士班 | 第64-67页 |
第三节 制度创新:对人才培养双重机制的探讨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7页 |
第一节 南开社会学的精神特质 | 第70-72页 |
第二节 南开社会学的制度创新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南开社会学的学科体制化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附录A 访谈信息表 | 第87-90页 |
附录B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材建设(1983-1989) | 第90-94页 |
附录C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1983级本科生课程统计表 | 第94-97页 |
附录D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招收研究生人数统计表(1981-1989) | 第97-99页 |
附录E 南开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社会学博士班学员名单 | 第99-101页 |
附录F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学术交流 | 第101-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