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联机构的五自由度轮毂抛光机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CA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轮毂抛光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0-14页 |
1.3 轮毂抛光设备的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抛光机初步设计方案 | 第16-25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方案设计要求 | 第16-18页 |
2.2.1 抛光轮毂曲面复杂 | 第17页 |
2.2.2 抛光范围要求柔性化 | 第17页 |
2.2.3 抛光精度保证 | 第17-18页 |
2.3 抛光工艺参数确定 | 第18-19页 |
2.4 抛光工艺特点 | 第19页 |
2.5 方案设计和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6 抛光机初步结构设计 | 第20-24页 |
2.6.1 混联机构 | 第20-21页 |
2.6.2 抛光轮的选择 | 第21-22页 |
2.6.3 硬件系统选择与设计 | 第22-23页 |
2.6.4 减速器的选取 | 第23页 |
2.6.5 夹具台及下部支撑 | 第23-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混联机构的位置分析 | 第25-38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混联机构坐标系建立 | 第25-26页 |
3.3 混联机构的位置正解 | 第26-30页 |
3.3.1 Delta机构的位置正解 | 第26-28页 |
3.3.2 2R串联机构的位置正解 | 第28-29页 |
3.3.3 混联机构的位置正解 | 第29-30页 |
3.4 混联机构的位置反解 | 第30-33页 |
3.4.1 Delta机构的位置反解 | 第30-31页 |
3.4.2 串联 2R机构的位置反解 | 第31-32页 |
3.4.3 混联机构的位置反解 | 第32-33页 |
3.5 混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 | 第33-37页 |
3.5.1 工作空间的约束条件 | 第33页 |
3.5.2 混联机构的可达工作空间分析 | 第33-35页 |
3.5.3 不同姿态下的工作空间分析 | 第35-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抛光机机械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 第38-44页 |
4.1 前言 | 第38页 |
4.2 抛光机一次结构分析与优化 | 第38-41页 |
4.2.1 抛光机结构一次静力学分析 | 第38-39页 |
4.2.2 抛光机结构一次模态分析 | 第39-41页 |
4.3 抛光机二次结构分析与优化 | 第41-43页 |
4.3.1 抛光机结构二次静力学分析 | 第41-42页 |
4.3.2 抛光机结构二次模态分析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混联机构的运动仿真分析 | 第44-53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三维模型与坐标系 | 第44-45页 |
5.3 仿真算例 | 第45-48页 |
5.3.1 单一数值算例 | 第45-47页 |
5.3.2 曲面加工算例 | 第47-48页 |
5.4 轮毂抛光的运动仿真 | 第48-50页 |
5.5 混联机构输入端参数分析 | 第50-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