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机采株型主要性状解析及QTL定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4页
    1.1 机采棉发展现状第15-16页
        1.1.1 国外发展现状第15页
        1.1.2 国内发展现状第15-16页
    1.2 株型育种在机采棉中的应用第16页
        1.2.1 机采棉株型要求第16页
    1.3 株型性状与内源激素第16-18页
        1.3.1 吲哚乙酸第17页
        1.3.2 玉米素第17页
        1.3.3 赤霉素第17页
        1.3.4 脱落酸第17-18页
    1.4 株型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第18-19页
        1.4.1 株型性状与产量第18页
        1.4.2 株型性状与品质第18-19页
    1.5 常规株型育种方法及应用第19-20页
        1.5.1 选择育种第19页
        1.5.2 有性杂交育种第19页
        1.5.3 杂种优势育种第19页
        1.5.4 诱变育种第19-20页
        1.5.5 离体组织培养育种第20页
    1.6 分子辅助株型育种方法及应用第20-21页
        1.6.1 基因工程育种第20页
        1.6.2 分子辅助育种第20-21页
    1.7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第21-22页
        1.7.1 遗传图谱简介第21页
        1.7.2 GBS技术简介第21页
        1.7.3 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21-22页
    1.8 QTL基因定位第22-23页
        1.8.1 QTL定位方法第22页
        1.8.2 QTL在棉花株型性状中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机采株型主要性状的植物激素调控机制第24-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1.1 棉花材料第24页
        2.1.2 取样时期第24页
        2.1.3 标准品的配制及测定第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29页
        2.2.1 ZAA含量动态变化第24-25页
        2.2.2 IAA含量动态变化第25-26页
        2.2.3 GA3含量动态变化第26页
        2.2.4 ABA含量动态变化第26-27页
        2.2.5 ZA/IAA含量比值动态变化第27-28页
        2.2.6 GA3/ABA含量比值动态变化第28-29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29-31页
第三章 机采株型主要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相关性分析第31-4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1页
        3.1.1 棉花材料第31页
        3.1.2 试验方法第31页
        3.1.3 统计分析第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3.2.1 Z571和CCRI 49 杂交后代株型性状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第31-32页
        3.2.2 Z571和CCRI 49 品种杂交后代主要株型性状的变化第32-34页
        3.2.3 Z571和CCRI 49 品种杂交后代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第34-35页
        3.2.4 Z571和CCRI 49 品种杂交后代株型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第35-36页
        3.2.5 Z571和CCRI 49 品种杂交后代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第36-37页
        3.2.6 高产高品质类型株系的株型特征第37-38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38-40页
第四章 遗传图谱构建及机采株型主要性状QTL定位第40-5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4.1.1 实验材料第40页
        4.1.2 DNA提取第40页
        4.1.3 文库构建及测序第40页
        4.1.4 比对分析第40-41页
        4.1.5 群体SNP检测和开发第41页
        4.1.6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株型性状的QTL定位第41-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53页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第42页
        4.2.2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第42-43页
        4.2.3 亲本间标记开发和子代基因分型第43-44页
        4.2.4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验证第44-48页
        4.2.5 机采株型主要性状QTL定位结果第48-51页
        4.2.6 候选基因注释第51-53页
    4.3 讨论与结果第53-55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5-57页
    5.1 株型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第55页
    5.2 机采株型主要性状的植物激素调控机制分析第55页
    5.3 机采株型主要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相关分析第55页
    5.4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成功构建第55-56页
    5.5 机采株型主要性状QTL定位第56-57页
附录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宁枸杞地理指纹信息及鉴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小麦无标记转基因体系建立和HMW-GS基因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