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四、研究方法、思路 | 第17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一、公共产品、特征及供给现状 | 第19-22页 |
(一) 公共产品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三)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 第21-22页 |
二、第三部门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状况 | 第22-28页 |
(一) 第三部门的概念 | 第22-23页 |
(二) 第三部门的典型特征 | 第23-24页 |
(三)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状况 | 第24-28页 |
第三章 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行为研究 | 第28-49页 |
一、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缘起 | 第28-34页 |
(一) 第三部门供给行为的理论缘起 | 第28-31页 |
(二) 第三部门供给行为的现实需求 | 第31-33页 |
(三) 第三部门参与供给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 第33-34页 |
二、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模式 | 第34-41页 |
(一) 单一主体独立供给模式 | 第35-36页 |
(二) 二元主体互补供给模式 | 第36-39页 |
(三) 多元主体协调供给模式 | 第39-41页 |
三、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领域 | 第41-43页 |
(一) 第三部门供给行为领域的模糊性 | 第42页 |
(二) 第三部门供给行为的主要领域 | 第42页 |
(三) 拓宽第三部门介入供给领域的措施 | 第42-43页 |
四、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规制 | 第43-49页 |
(一) 行为规制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二) 第三部门供给行为暴露的主要缺陷 | 第44-46页 |
(三) 第三部门供给行为的合理、科学规制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 | 第49-68页 |
一、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 | 第49-51页 |
(一) 激励机制的概念 | 第49页 |
(二) 组织行为激励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三) 组织行为激励的手段 | 第50-51页 |
二、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竞争机制 | 第51-52页 |
(一) 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 | 第51页 |
(二) 第三部门与其他供给主体的竞争及其意义 | 第51-52页 |
三、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问责机制 | 第52-57页 |
(一) 问责机制及问责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二) 明确问责的主体 | 第53-54页 |
(三) 构建问责机制的策略 | 第54-57页 |
四、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行为的评估机制 | 第57-64页 |
(一) 确定评估主体 | 第57-59页 |
(二) 明确评估内容 | 第59-61页 |
(三) 确立评估原则 | 第61-62页 |
(四) 完善评估措施 | 第62-64页 |
五、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行为的监督机制 | 第64-68页 |
(一) 监督机制及参与行为公共责任 | 第64-65页 |
(二) 监督机制实施的具体方式 | 第65-68页 |
第五章 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趋势 | 第68-75页 |
一、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影响 | 第68-73页 |
(一) 缓解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不均 | 第68-70页 |
(二) 回应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多样化 | 第70-71页 |
(三) 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71页 |
(四) 推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公民社会发展成熟 | 第71-72页 |
(五) 消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72-73页 |
二、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趋势 | 第73-75页 |
(一) 供给量的扩大化 | 第73页 |
(二) 供给行为的现代化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