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迁与规划管理控制--重庆市区大石路地段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插图清单 | 第8-11页 |
附表清单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角度 | 第14-17页 |
1.3.1 景观生态评价 | 第14-16页 |
1.3.2 宏观景观调控 | 第16-17页 |
1.3.3 研究程序 | 第17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7-19页 |
1.5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1.5.1 城市生态系统 | 第19-20页 |
1.5.2 生态廊道 | 第20-21页 |
1.6 研究课题的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2 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生态结构 | 第22-30页 |
2.1 山地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支持系统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 重庆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格局的形成 | 第23-28页 |
2.2.1 重庆市区域生态背景 | 第23-24页 |
2.2.2 生态支持系统的空间格局 | 第24-26页 |
2.2.3 城市发展对生态格局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4 重庆主城区的绿色生态廊道 | 第27-28页 |
2.3 重庆山水城市的构建 | 第28-30页 |
2.3.1 山水城市的涵义 | 第28-29页 |
2.3.2 重庆天然山水格局 | 第29-30页 |
3 大石路地段生态环境变迁过程 | 第30-43页 |
3.1 大石路地段的历史变迁 | 第30-37页 |
3.1.1 昨天 | 第30-34页 |
3.1.2 今天! | 第34-36页 |
3.1.3 明天? | 第36-37页 |
3.2 大杨石组团A标准分区控制性规划介绍 | 第37-43页 |
3.2.1 规划原则与规划目标 | 第37页 |
3.2.2 用地规划 | 第37-41页 |
3.2.3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 第41页 |
3.2.4 道路规划 | 第41-42页 |
3.2.5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42页 |
3.2.6 规划绿地布局 | 第42-43页 |
4 大石路生态环境变迁分析与思考 | 第43-70页 |
4.1 自然生态变迁分析 | 第43-47页 |
4.1.1 自然环境 | 第43-44页 |
4.1.2 自然生态 | 第44-45页 |
4.1.3 污染状况 | 第45-47页 |
4.2 大石路地段的社会生态 | 第47-53页 |
4.2.1 人口分布 | 第47-48页 |
4.2.2 城市化进程 | 第48-50页 |
4.2.3 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2页 |
4.2.4 历史文化 | 第52-53页 |
4.3 大石路地段城市经济发展 | 第53-55页 |
4.4 生态变迁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局限性 | 第55-60页 |
4.4.1 问题一:非农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张 | 第55-56页 |
4.4.2 问题二:空间分散的低效开发 | 第56-57页 |
4.4.3 问题三:多种不协调元素的复合体 | 第57-58页 |
4.4.4 问题四:流动人口的大量聚居 | 第58-60页 |
4.5 生态变迁过程中的有益经验 | 第60-63页 |
4.5.1 经验一:经济的飞速发展 | 第60页 |
4.5.2 经验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 第60-61页 |
4.5.3 经验三:大面积生态斑块的保留 | 第61-62页 |
4.5.4 经验四:绿色交通廊道的创建 | 第62-63页 |
4.6 生态环境变迁动因分析 | 第63-66页 |
4.6.1 经济发展因素 | 第63-64页 |
4.6.2 发展阶段因素 | 第64页 |
4.6.3 自然条件因素 | 第64-65页 |
4.6.4 交通诱导因素 | 第65页 |
4.6.5 政治、政策因素 | 第65-66页 |
4.7 大石路生态环境面临的新形势 | 第66-70页 |
4.7.1 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 第66-67页 |
4.7.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 第67页 |
4.7.3 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 第67-68页 |
4.7.4 流动人口的压力 | 第68-69页 |
4.7.5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 第69-70页 |
5 对策:规划管理控制研究 | 第70-88页 |
5.1 规划角度 | 第70-79页 |
5.1.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70-71页 |
5.1.2 大石路地段生态规划分区 | 第71-73页 |
5.1.3 分区土地利用特征 | 第73-74页 |
5.1.4 用地的生态控制 | 第74-78页 |
5.1.5 流动人口问题的对策 | 第78-79页 |
5.2 城市经济角度--走城市生态经营的道路 | 第79-85页 |
5.2.1 库兹涅茨曲线与城市生态需求 | 第79-81页 |
5.2.2 生态经营及其特征 | 第81-83页 |
5.2.3 城市生态经营发展策略 | 第83-85页 |
5.3 建立生态预警机制 | 第85页 |
5.4 生态廊道未来的狂想 | 第85-88页 |
5.4.1 影视拍摄基地 | 第85-86页 |
5.4.2 主题公园 | 第86页 |
5.4.3 顶级豪宅区 | 第86-88页 |
6 结论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