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解元西厢记》与《张协状元》助词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1.1 近代汉语助词研究概况 | 第7-8页 |
| 1.2 本文助词的界定与分类 | 第8-9页 |
| 1.3 《董西厢》、《张协状元》研究概况 | 第9页 |
| 1.4 研究意义、方法及版本说明 | 第9-11页 |
| 2 动态助词 | 第11-30页 |
| 2.1 动态助词考察 | 第11-23页 |
| 2.1.1 了 | 第11-14页 |
| 2.1.2 着 | 第14-16页 |
| 2.1.3 过 | 第16-18页 |
| 2.1.4 却 | 第18-19页 |
| 2.1.5 将 | 第19-21页 |
| 2.1.6 取 | 第21-22页 |
| 2.1.7 得 | 第22-23页 |
| 2.1.8 当 | 第23页 |
| 2.2 个案分析 | 第23-27页 |
| 2.2.1 着 | 第23-25页 |
| 2.2.2 当 | 第25-27页 |
| 2.3 比较研究 | 第27-30页 |
| 2.3.1 出现频率 | 第27页 |
| 2.3.2 句法功能 | 第27-30页 |
| 3 事态助词 | 第30-37页 |
| 3.1 事态助词考察 | 第30-34页 |
| 3.1.1 了 | 第30-31页 |
| 3.1.2 来 | 第31-33页 |
| 3.1.3 去 | 第33-34页 |
| 3.2 个案分析 | 第34-35页 |
| 3.2.1 去 | 第34-35页 |
| 3.3 比较研究 | 第35-37页 |
| 3.3.1 出现频率 | 第35页 |
| 3.3.2 句法功能 | 第35-37页 |
| 4 结构助词 | 第37-53页 |
| 4.1 结构助词考察 | 第37-46页 |
| 4.1.1 之 | 第37页 |
| 4.1.2 的(底) | 第37-40页 |
| 4.1.3 地 | 第40-42页 |
| 4.1.4 得 | 第42-44页 |
| 4.1.5 个 | 第44-45页 |
| 4.1.6 价 | 第45页 |
| 4.1.7 来、得来 | 第45-46页 |
| 4.2 个案分析 | 第46-50页 |
| 4.2.1 个 | 第46-47页 |
| 4.2.2 价 | 第47-48页 |
| 4.2.3 来、得来 | 第48-50页 |
| 4.3 比较研究 | 第50-53页 |
| 4.3.1 出现频率 | 第50-51页 |
| 4.3.2 句法功能 | 第51-53页 |
| 5 语气助词 | 第53-71页 |
| 5.1 语气助词考察 | 第53-63页 |
| 5.1.1 也 | 第53-54页 |
| 5.1.2 矣 | 第54-55页 |
| 5.1.3 哉 | 第55-56页 |
| 5.1.4 呵 | 第56-57页 |
| 5.1.5 则个 | 第57页 |
| 5.1.6 《董西厢》独有语气助词 | 第57-62页 |
| 5.1.7 《张协状元》独有语气助词 | 第62-63页 |
| 5.2 个案分析 | 第63-68页 |
| 5.2.1 麽、嘛 | 第63-65页 |
| 5.2.2 唦 | 第65-66页 |
| 5.2.3 咱 | 第66页 |
| 5.2.4 则个 | 第66-68页 |
| 5.3 比较研究 | 第68-71页 |
| 5.3.1 出现频率 | 第68-69页 |
| 5.3.2 句法功能 | 第69-71页 |
| 6 结语 | 第7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