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脉络梳理 | 第10-23页 |
| 第一节 交通影响评价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关系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域外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1-16页 |
| 一、美国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2-14页 |
| 二、香港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4-15页 |
| 三、域外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我国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6-18页 |
| 第四节 我国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18-23页 |
| 一、法规范层面 | 第18-21页 |
| 二、规范性文件层面 | 第21页 |
| 三、技术标准层面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我国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3-36页 |
| 第一节 我国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33页 |
| 一、律规范效力层级低 | 第23页 |
| 二、法律规范未形成对应体系 | 第23-25页 |
| 三、对主管部门的规定模糊 | 第25-27页 |
| 四、对程序的规定混乱 | 第27-28页 |
| 五、对审核效力的规定差异大 | 第28-32页 |
| 六、其他问题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我国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 第33-36页 |
| 一、主观方面:对交通影响评价的认识不统一 | 第33-34页 |
| 二、客观方面:缺乏统一的上位法规定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我国交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再构建 | 第36-45页 |
| 第一节 制定国家层面的交通影响评价法规范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明确交通影响评价的主管部门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规范交通影响评价的程序 | 第38-39页 |
| 一、交通影响评价的阶段 | 第38-39页 |
| 二、不同阶段的程序 | 第39页 |
| 三、不同阶段的审核标准 | 第39页 |
| 第四节 强化交通影响评价的效力规定 | 第39-40页 |
| 第五节 构建交通影响评价监督机制 | 第40-45页 |
| 一、交通改善措施“三同时”制度 | 第40-41页 |
| 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 第41页 |
| 三、交通影响评价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41-43页 |
| 四、交通影响后评价机制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