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CLR-A~2O-MBR耦合工艺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优化运行及效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1.1 概述第10-16页
        1.1.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产生和处理现状第10-12页
        1.1.2 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产生第12-13页
        1.1.3 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特性第13-15页
        1.1.4 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危害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4页
        1.2.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第16-20页
        1.2.2 好氧生物脱氮处理技术第20-24页
        1.2.3 垃圾渗滤液处理存在的问题第24页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8页
        1.3.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4-25页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8页
第二章 CLR厌氧反应器运行效能及基质降解动力学研究第28-48页
    2.1 前言第2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2.2.1 实验水质和水量第28-29页
        2.2.2 试剂和仪器第29-30页
        2.2.3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第30-31页
        2.2.4 接种污泥第31-32页
        2.2.5 分析方法第32-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5页
        2.3.1 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分析第33-36页
        2.3.2 厌氧反应器运行稳定性评价第36-39页
        2.3.3 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及颗粒化过程分析第39-41页
        2.3.4 稳定运行条件下表观上升流速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第41-42页
        2.3.5 厌氧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基质降解动力学特性分析第42-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8页
第三章 CL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形成的过程研究第48-58页
    3.1 前言第4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3.2.1 实验水质和水量第48页
        3.2.2 试剂和仪器第48-49页
        3.2.3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第49页
        3.2.4 分析方法第49-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55页
        3.3.1 厌氧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污泥层的变化分析第50-51页
        3.3.2 厌氧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污泥EPS的变化第51-52页
        3.3.3 厌氧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污泥Zeta电位和细胞疏水性的变化第52-53页
        3.3.4 厌氧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污泥 3D-EEM分析第53-54页
        3.3.5 厌氧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污泥FT-IR分析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四章 CLR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第58-70页
    4.1 前言第5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8-63页
        4.2.1 样品来源第58页
        4.2.2 试剂和仪器第58-59页
        4.2.3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第59页
        4.2.4 分析方法第59-6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3-67页
        4.3.1 CLR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第63页
        4.3.2 产甲烷种群结构与CoF420含量的动态变化第63-64页
        4.3.3 细菌和产甲烷菌种群结构的演替规律第64-65页
        4.3.4 厌氧污泥优势种群的定性第65-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五章 垃圾渗滤液厌氧出水短程硝化的启动及优化第70-82页
    5.1 前言第7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0-74页
        5.2.1 实验水质第70-71页
        5.2.2 试剂和仪器第71-72页
        5.2.3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第72页
        5.2.4 接种污泥第72页
        5.2.5 实验方法第72-73页
        5.2.6 分析方法第73-7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4-81页
        5.3.1 不同溶解氧条件下有机物浓度和氮转化的影响第74-75页
        5.3.2 不同溶解氧条件下游离氨的变化规律及短程硝化的运行效果第75-76页
        5.3.3 不同pH条件下有机物浓度和氮转化影响第76-77页
        5.3.4 不同pH条件下游离氨的变化规律及短程硝化的运行效果第77-78页
        5.3.5 不同碳氮比条件下有机物浓度和氮转化的影响第78-80页
        5.3.6 不同碳氮比条件下游离氨的变化规律及短程硝化的运行效果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A~2O-MBR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工艺的运行效能及优化第82-94页
    6.1 前言第82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6.2.1 实验水质第82页
        6.2.2 试剂和仪器第82页
        6.2.3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第82-83页
        6.2.4 接种污泥第83页
        6.2.5 实验方法第83-84页
        6.2.6 分析方法第8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4-92页
        6.3.1 好氧池短程硝化的实现与稳定分析第84-85页
        6.3.2 有机物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变化第85-86页
        6.3.3 氮在工艺运行过程中变化分析第86-88页
        6.3.4 pH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变化分析第88-89页
        6.3.5 基于甲醇为外加碳源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分析第89-90页
        6.3.6 基于垃圾渗滤液原水为外加碳源对工艺运行的影响分析第90-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主要结论第94-95页
展望第95-96页
论文创新点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5页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106页
附录Ⅱ:简写缩略表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碳添加对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下一篇: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油餐厨废水的效能及其微观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