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高浓度有机废水 | 第13-15页 |
1.1.1 我国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问题 | 第13页 |
1.1.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消化 | 第13页 |
1.1.3 高浓度有机废水在传统厌氧消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2 餐厨废水厌氧消化 | 第15-18页 |
1.2.1 含油餐厨废水的来源 | 第15-16页 |
1.2.2 含油餐厨废水厌氧消化特性 | 第16页 |
1.2.3 油脂厌氧消化代谢及抑制机理 | 第16-18页 |
1.2.4 LCFAs的微生物互营降解 | 第18页 |
1.3 新型厌氧生物技术AnMBR的研究与应用 | 第18-19页 |
1.3.1 AnMBR概述 | 第18页 |
1.3.2 AnMBR技术特点 | 第18页 |
1.3.3 AnMBR在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AnMBR膜污染机理及控制 | 第19-23页 |
1.4.1 膜污染概述 | 第19页 |
1.4.2 膜污染因素 | 第19-21页 |
1.4.3 膜污染表征 | 第21-22页 |
1.4.4 膜清洗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1.5.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3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CSTR处理餐厨废水的工程化运行特性及厌氧消化污泥的膜过滤特性研究 | 第27-35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2.1 工程概况 | 第27页 |
2.2.2 进水水质 | 第27-28页 |
2.2.3 工艺流程 | 第28页 |
2.2.4 膜过滤装置 | 第28-30页 |
2.2.5 膜过滤实验 | 第30页 |
2.2.6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2.3.1 CSTR OLR和产气量变化 | 第30-31页 |
2.3.2 CSTR中COD去除效率变化 | 第31页 |
2.3.3 CSTR中pH、VFAs和碱度变化 | 第31-32页 |
2.3.4 CSTR中污泥浓度变化 | 第32-33页 |
2.3.5 膜运行参数确定 | 第33页 |
2.3.6 长期的膜过滤通量变化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AnMBR的构建及启动特性研究 | 第35-47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AnMBR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3.2.2 餐厨废水 | 第36页 |
3.2.3 接种污泥 | 第36-37页 |
3.2.4 反应器运行 | 第37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3.1 AnMBR长期运行厌氧消化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3.3.2 AnMBR长期运行下特征产物LCFAs累积变化 | 第40-41页 |
3.3.3 AnMBR长期运行下膜过滤通量变化 | 第41-42页 |
3.3.4 AnMBR长期运行下污泥性质变化 | 第42-45页 |
3.3.5 膜过滤通量与污泥性质的相互关系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SRT调控下AnMBR厌氧消化稳定性及膜污染研究 | 第47-65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47页 |
4.2.2 餐厨废水 | 第47页 |
4.2.3 反应器运行 | 第47-48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48-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4.3.1 SRT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4.3.2 SRT对特征产物LCFAs累积影响 | 第55页 |
4.3.3 SRT对酶活性影响 | 第55-57页 |
4.3.4 SRT对微生物群落变化影响 | 第57-60页 |
4.3.5 SRT对膜污染影响 | 第60-61页 |
4.3.6 SRT对污泥性质影响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基于中温m-AnMBR消化污泥的高温t-AnMBR启动研究 | 第65-81页 |
5.1 前言 | 第6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5.2.1 AnMBR实验装置 | 第65页 |
5.2.2 餐厨废水 | 第65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6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0页 |
5.3.1 m-AnMBR和t-AnMBR消化性能比较 | 第66-68页 |
5.3.2 m-AnMBR和t-AnMBR稳定性能比较 | 第68-69页 |
5.3.3 m-AnMBR和t-AnMBR中特征产物LCFAs累积效应分析 | 第69-71页 |
5.3.4 m-AnMBR和t-AnMBR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第71-75页 |
5.3.5 m-AnMBR和t-AnMBR膜污染变化 | 第75-76页 |
5.3.6 m-AnMBR和t-AnMBR污泥性质变化 | 第76-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高剪切力下AnMBR中微生物的互营代谢研究 | 第81-93页 |
6.1 前言 | 第8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6.2.1 AnMBR实验装置 | 第81-82页 |
6.2.2 餐厨废水 | 第82页 |
6.2.3 接种污泥 | 第82-83页 |
6.2.4 实验设计 | 第83页 |
6.2.5 分析方法 | 第8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2页 |
6.3.1 不同错流速率下运行性能变化 | 第83-87页 |
6.3.2 不同错流速率下乙酸、丙酸和丁酸降解变化 | 第87-88页 |
6.3.3 不同错流速率下污泥性质变化 | 第88-89页 |
6.3.4 不同错流速率下特征产物LCFAs降解变化 | 第89-91页 |
6.3.5 不同错流速率下微生物群落动态演替变化 | 第91-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AnMBR膜污染解析及膜清洗研究 | 第93-107页 |
7.1 前言 | 第93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7.2.1 实验装置 | 第93页 |
7.2.2 餐厨废水 | 第93页 |
7.2.3 接种污泥 | 第93页 |
7.2.4 反应器运行 | 第93页 |
7.2.5 分析方法 | 第93-95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5页 |
7.3.1 主要污染物分析 | 第95-100页 |
7.3.2 膜面污染物分析 | 第100-103页 |
7.3.3 膜清洗 | 第103-10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展望 | 第108-10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附录 Ⅰ: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0页 |
附录 Ⅱ: 英文简写缩略表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