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写过程计算结构的汉字书写自动教学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10-13页 |
1.2.1 练习人群特征 | 第10-11页 |
1.2.2 传统教学模式 | 第11-12页 |
1.2.3 汉字书写教学面临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在线文字识别与在线文字指导的区别 | 第13-14页 |
1.3.2 文字书写教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汉字书写教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成果 | 第16-17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汉字书写分析 | 第18-27页 |
2.1 汉字书写特点 | 第18-21页 |
2.1.1 笔画书写特点 | 第18-19页 |
2.1.2 笔画关系书写特点 | 第19-20页 |
2.1.3 部件关系书写特点 | 第20-21页 |
2.2 汉字书写错误分析 | 第21-26页 |
2.2.1 汉字书写中笔画错误分析 | 第22-23页 |
2.2.2 汉字书写中笔画关系错误分析 | 第23-24页 |
2.2.3 汉字书写中错交、错离关系错误分析 | 第24-25页 |
2.2.4 汉字书写中部件关系错误分析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教学知识及其检测机制 | 第27-34页 |
3.1 教学知识 | 第27-29页 |
3.2 检测机制 | 第29-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汉字书写自动教学的实现 | 第34-43页 |
4.1 笔画及笔画关系书写教学 | 第34-38页 |
4.2 错交、错离关系教学 | 第38-40页 |
4.3 部件关系教学 | 第40-42页 |
4.4 教学过程主体结构 | 第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实验及效果分析 | 第43-51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43-44页 |
5.2 实验效果分析 | 第44-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1-53页 |
6.1 总结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投发论文及成果展示)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