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2 聚合物电解质的概述 | 第12-17页 |
1.2.1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史 | 第12页 |
1.2.2 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 第12-16页 |
1.2.3 纳米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NCPE) | 第16-17页 |
1.3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的概述 | 第17-20页 |
1.3.1 离子液体的发展史 | 第17-18页 |
1.3.2 离子液体的种类与特性 | 第18-19页 |
1.3.3 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 | 第19-20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 实验及测试设备与仪器 | 第23页 |
2.3 聚合物电解质的测试方法 | 第23-26页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2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3-24页 |
2.3.3 热重分析 | 第24页 |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24页 |
2.3.5 线性扫描分析 | 第24页 |
2.3.6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4页 |
2.3.7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24-26页 |
第3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增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26-40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3.2.1 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26-27页 |
3.2.2 咪唑类离子液体增塑GPE的表征 | 第27页 |
3.2.3 电化学测试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8页 |
3.3.1 SEM分析 | 第28-29页 |
3.3.2 TG与DSC分析 | 第29-32页 |
3.3.3 离子电导率分析 | 第32-33页 |
3.3.4 线性扫描分析 | 第33-34页 |
3.3.5 界面稳定分析 | 第34-35页 |
3.3.6 充放电测试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聚合诱导相分离法一步制备P(VDF-HFP)/PMMA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40-51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4.2.1 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40-41页 |
4.2.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表征 | 第41页 |
4.2.3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相关电化学测试 | 第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4.3.1 SEM分析 | 第41-42页 |
4.3.2 FTIR分析 | 第42-43页 |
4.3.3 TG与DSC分析 | 第43-45页 |
4.3.4 离子电导率分析 | 第45-46页 |
4.3.5 线性扫描分析 | 第46-47页 |
4.3.6 界面稳定分析 | 第47页 |
4.3.7 充放电测试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 章TEOS原位分解填充P(VDF-HFP)/原位聚合MMA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 第51-63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5.2.1 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 第51-52页 |
5.2.2 原位填充NCPE的表征 | 第52页 |
5.2.3 原位填充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相关电化学测试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5.3.1 SEM分析 | 第53-54页 |
5.3.2 FTIR分析 | 第54-55页 |
5.3.3 TG与DSC分析 | 第55-57页 |
5.3.4 离子电导率分析 | 第57-58页 |
5.3.5 线性扫描分析 | 第58页 |
5.3.6 界面稳定分析 | 第58-59页 |
5.3.7 充放电测试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