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旅客运输组织与管理论文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模式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既有研究总结第17-18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2页
        1.3.1 研究对象及目标第18-19页
        1.3.2 研究内容及结构第19-20页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21页
        1.3.4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分析第22-29页
    2.1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分类第22-24页
        2.1.1 直达输送模式第23页
        2.1.2 中转换乘输送模式第23-24页
    2.2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模式特点及适用条件第24-28页
        2.2.1 直达模式特点及适用条件第24-25页
        2.2.2 中转换乘模式特点及适用条件第25-27页
        2.2.3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特点总结分析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第29-39页
    3.1 运输企业经营角度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第29-31页
        3.1.1 运输企业经营角度对不同模式选择分析第29-30页
        3.1.2 运输企业经营角度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及量化第30-31页
    3.2 旅客出行角度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第31-38页
        3.2.1 旅客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类第32-34页
        3.2.2 旅客出行角度对不同模式选择分析第34-35页
        3.2.3 旅客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量化第35-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决策模型研究第39-60页
    4.1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合理决策研究思路第39-40页
    4.2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决策模型准备第40-43页
        4.2.1 模型假设条件第40页
        4.2.2 约束条件分析第40-43页
    4.3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合理选择模型第43-47页
        4.3.1 基于运输企业广义收益的合理选择模型第43-45页
        4.3.2 基于旅客广义出行费用的合理选择模型第45-47页
    4.4 关键参数对跨线客流输送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第47-56页
        4.4.1 不同等级线路模式选择研究关键区段确定第48-50页
        4.4.2 同等级线路直达模式与中转换乘模式选择第50-51页
        4.4.3 高速车下线直达模式与中转换乘模式选择第51-54页
        4.4.4 中速车上线直达模式与中转换乘模式选择第54-56页
    4.5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合理组配的双目标规划模型第56-59页
        4.5.1 目标函数确定第56-57页
        4.5.2 目标规划模型第57-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5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模式案例研究第60-75页
    5.1 案例背景介绍及参数标定第60-68页
        5.1.1 高速铁路线路构成情况第60-61页
        5.1.2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情况第61-62页
        5.1.3 案例研究对象的确定第62-64页
        5.1.4 模型参数取值的标定第64-68页
    5.2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合理选择案例研究第68-71页
        5.2.1 基于运输企业广义收益评价第68-70页
        5.2.2 基于旅客广义出行费用评价第70-71页
    5.3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合理组配案例研究第71-74页
        5.3.1 模型求解过程第71-73页
        5.3.2 求解结果分析第73-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6 高速铁路客流输送模式辅助决策方案查询系统第75-81页
    6.1 系统需求分析第75-76页
    6.2 系统设计结构第76-77页
    6.3 系统功能介绍及展示第77-80页
        6.3.1 系统主要功能第77-78页
        6.3.2 系统功能展示第78-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7.1 主要完成工作第81-82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82页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8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设定受益计划及评估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人才胜任素质测评的X公司项目经理招聘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