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13-15页 |
一、 信贷风险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15-21页 |
(一) 信贷风险的概念 | 第15-16页 |
1 、风险的含义 | 第15页 |
2 、信贷风险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 第16-17页 |
1 、信贷风险是金融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 | 第16页 |
2 、信贷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 | 第16页 |
3 、信贷风险具有极强的危害性 | 第16-17页 |
4 、信贷风险具有可控性 | 第17页 |
(三) 信贷风险产生的经济原因 | 第17-18页 |
1 、债权债务关系是信贷风险产生的经济基础 | 第18页 |
2 、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使信贷风险成为可能 | 第18页 |
3 、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道德的差异促使了信贷风险的产生 | 第18页 |
(四) 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 第18-20页 |
1 、贷款投放决策的强制性、随意性和道德因素 | 第18-19页 |
2 、忽视了对贷款使用的管理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 第19页 |
3 、对贷款回收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有效的手段 | 第19-20页 |
(五) 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 第20-21页 |
1 、政府行政干预 | 第20页 |
2 、社会信用基础薄弱 | 第20-21页 |
二、 信贷风险的识别、分类和测量 | 第21-31页 |
(一) 信贷风险识别 | 第21-22页 |
1 、信贷风险识别的过程 | 第21-22页 |
2 、如何提高信贷风险识别能力 | 第22页 |
(二) 信贷风险的分类 | 第22-28页 |
1 、按风险类别划分 | 第23-26页 |
2 、按风险程度划分 | 第26-27页 |
3 、对信贷风险分类标准的思考 | 第27-28页 |
(三) 信贷风险的测量 | 第28-31页 |
1 、传统的测量方法 | 第28-30页 |
2 、风险测量方法的新发展 | 第30-31页 |
三、 信贷风险的控制 | 第31-57页 |
(一) 加强信贷风险的规避 | 第31-41页 |
1 、以评级评估为基础,加强对信贷客户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31-34页 |
2 、以信贷授权授信为前提,强化银行信贷内控机制 | 第34-40页 |
3 、完善审贷分离机制,确保信贷业务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 第40-41页 |
(二) 加快信贷风险的分散 | 第41-45页 |
1 、分散信贷风险要以客户分类管理为重点 | 第41-42页 |
2 、信贷风险分散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 第42-45页 |
(三) 积极运用风险转移手段 | 第45-48页 |
1 、事前转移措施 | 第46-47页 |
2 、实施企业资产重组和并购 | 第47-48页 |
(四) 加强风险的监控和预警 | 第48-52页 |
1 、建立高效、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 | 第48-50页 |
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 第50-52页 |
(五) 风险的补偿 | 第52-53页 |
1 、目前呆账准备金提取中的不足 | 第52-53页 |
2 、改善外部环境,提高风险弥补能力 | 第53页 |
(六)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 第53-57页 |
1 、贷款业务的流程化和程序化 | 第54-55页 |
2 、信贷的授权与分级审批制度 | 第55页 |
3 、信贷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 第55页 |
4 、贷款决策人岗位责任制度 | 第55-56页 |
5 、信贷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 | 第56页 |
6 、信贷的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附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 | 第58-63页 |
(一) 新资本协议的主要改善内容 | 第58-59页 |
1 、使资本水平更真实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 | 第58-59页 |
2 、使资本水平更全面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 | 第59页 |
3 、区分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 第59页 |
(二) 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 第59-60页 |
1 、要求商业银行更加注重控制银行的整体风险 | 第59页 |
2 、强化了内部评级法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 第59页 |
3 、促使银行将贷款投向信用等级高的优质客户 | 第59-60页 |
(三) 加快实施内部评级法 | 第60页 |
(四) 违约率测算对信贷风险防范的新要求 | 第60-63页 |
后 记 | 第63-64页 |
致 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