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序言 | 第13-22页 |
1.1 超分子化学 | 第13-14页 |
1.1.1 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基础 | 第13页 |
1.1.2 超分子化学的自组装 | 第13-14页 |
1.2 二次球形配位化学 | 第14-18页 |
1.2.1 二次球形配位化学的概述 | 第14-15页 |
1.2.2 二次球形配位化学研究的新思路 | 第15页 |
1.2.3 二次球形配位化学的应用 | 第15-18页 |
1.3 荧光分子传感器 | 第18页 |
1.4 本实验组的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配体分子的合成、表征及结构的测定 | 第22-26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2-23页 |
2.2 配体L的合成 | 第23-25页 |
2.2.1 N,N,N',N'-四(α-萘甲基)乙二胺的合成路线(以下简称L) | 第23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3页 |
2.2.3 配体L的结构表征 | 第23页 |
2.2.4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 第23-25页 |
2.2.5 粉末X-射线衍射实验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质子化L与[MCl_4]~(2-)(M=Cu,Mn,Co)构筑超分子框架及其包结性能的研究 | 第26-44页 |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6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6页 |
3.2 质子化L与[MCl_4]~(2-)(M=Cu,Mn,Co)通过甲醇为桥连形成的超分子框架及其包结物的制备与结构 | 第26-36页 |
3.2.1 晶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27页 |
3.2.2 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 第27-28页 |
3.2.3 晶体的结构分析 | 第28-34页 |
3.2.4 晶体1,晶体2和晶体3的讨论与分析 | 第34-36页 |
3.3 质子化L与[CuCl_4]~(2-)通过乙醇为桥连形成的超分子框架及其包结物的制备与结构 | 第36-41页 |
3.3.1 晶体[H_2L]~(2+)·[CuCl_4]~(2-)·[CH_3CH_2OH]·[CH_2Cl_2](晶体4)的制备及表征 | 第36-37页 |
3.3.2 晶体4的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 | 第37页 |
3.3.3 晶体4的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3.3.4 晶体4的热重(TGA)分析 | 第40-41页 |
3.4 对晶体1和晶体4的讨论 | 第41-42页 |
3.4.1 甲醇,乙醇分子在晶体1和晶体4中的桥连作用 | 第41页 |
3.4.2 晶体1和晶体4中客体分子二氯甲烷的离去与吸收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质子化L与[Cu_2Br_4]~(2-)[ZnBr_4]~(2-)构筑二次球形超分子框架及其包结性能的研究 | 第44-53页 |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4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4页 |
4.2 质子化L与[Cu_2Br_4]~(2-)二次球形超分子框架的构筑 | 第44-47页 |
4.2.1 晶体[H_2L]~(2+)·[Cu_2Br_4]~(2-)·[H_2O](晶体5)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44-45页 |
4.2.2 晶体5的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与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4.3 质子化L与[ZnBr_4]~(2-)二次球形超分子框架的构筑 | 第47-51页 |
4.3.1 晶体[H_2L]~(2+)·[ZnBr_4]~(2-)·[CH_3OH·CH_2Cl_2](晶体6)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47-48页 |
4.3.2 晶体6的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与结构分析 | 第48-51页 |
4.4 晶体5和晶体6的讨论与分析 | 第51-52页 |
4.4.1 晶体5与晶体6的结构分析 | 第51页 |
4.4.2 晶体5与晶体6包结性能的分析 | 第51页 |
4.4.3 双核Cu对配体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二次球形配位对配体荧光性的影响 | 第53-57页 |
5.1 荧光性的概述 | 第53页 |
5.2 配体L荧光性的测定及表征 | 第53-54页 |
5.3 二次球形配位对其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1 配体L及其二次球形配位化合物的荧光强度分析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图 | 第63-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