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绪论 | 第16-30页 |
一 选题意义和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二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20-25页 |
三 本论文要突破的问题,创新点和主要论证框架 | 第25-30页 |
第一章 基督教传播对“五四”文学观念变革的影响 | 第30-62页 |
第一节 五四前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复杂态度 | 第30-43页 |
一 文化象征:五四前知识界对基督教的基本看法 | 第30-34页 |
二 《藏晖室劄记》与胡适的“宗教” | 第34-37页 |
三 陈独秀对基督教的矛盾态度 | 第37-43页 |
第二节 《新青年》与基督教青年会的冲突 | 第43-50页 |
一 《新青年》与基督教会刊的冲突 | 第43-46页 |
二 《新青年》编辑方针的调整 | 第46-50页 |
第三节 《新青年》文学译介中有关基督教的“误读” | 第50-62页 |
一 尼采、宗教与帝国主义 | 第50-54页 |
二 托尔斯泰:宗教改革家还是道德家? | 第54-59页 |
三 基督教与战争 | 第59-62页 |
第二章 佛教思想与“五四”文学风气的变化 | 第62-95页 |
第一节 近代知识分子的佛教观念 | 第62-72页 |
一 学术与信仰:近代佛教的双重品格 | 第62-67页 |
二 《新青年》是否反“佛教” | 第67-69页 |
三 “佛学远,哲学迩” | 第69-72页 |
第二节 谢无量与中国文学的写实主义转向 | 第72-82页 |
一 学术史上的谢无量及其《佛学大纲》 | 第72-75页 |
二 《八十四韵》与“最高国民精神” | 第75-78页 |
三 从用典问题到文学的写实主义 | 第78-82页 |
第三节 苏曼殊:新旧文学转折处的“抒情”诗僧 | 第82-95页 |
一 以情证道的虚妄 | 第82-85页 |
二 《碎簪记》中的宗教情感 | 第85-89页 |
三 “诗僧”苏曼殊与文学抒情传统的转向 | 第89-91页 |
四 《新青年》及新文学界对苏曼殊的接受和阐释 | 第91-95页 |
第三章 宗教视阈中的五四文学语言嬗变 | 第95-124页 |
第一节 李叔同与早期白话诗的说理倾向 | 第95-107页 |
一 李叔同在五四前的突然转向及其文化意义 | 第95-99页 |
二 李叔同早期歌词中的“宗教哲学理想” | 第99-103页 |
三 五四早期白话诗的说理倾向 | 第103-107页 |
第二节 民族国家认同意义上的语言嬗变 | 第107-115页 |
一 宗教传播对五四文学语言的影响概说 | 第107-110页 |
二 世界语及“罗马化中国文字”的讨论 | 第110-113页 |
三 语言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汉字如何实现“革命” | 第115-124页 |
一 “文字乃思想传播之利器” | 第116-120页 |
二 “废灭汉文”的主张 | 第120-122页 |
三 汉字革命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改换 | 第122-124页 |
第四章 宗教代替说:重构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 第124-158页 |
第一节 有关宗教问题的蔡陈“双簧信” | 第124-135页 |
一 蔡元培与陈独秀的“双簧信” | 第125-128页 |
二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重新调整 | 第128-131页 |
三 蔡陈“双簧信”对孔教批判的影响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新青年》的宗教讨论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第135-145页 |
一 《新青年》宗教文化观念的历史演进 | 第135-139页 |
二 宗教讨论与新文化运动的唯理化倾向 | 第139-142页 |
三 “宗教代替说”:新“神”的寻找和再造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美育代宗教”:建构新文化精神核心的尝试 | 第145-158页 |
一 “代替”不是简单的“反对” | 第145-149页 |
二 美育,不是美术 | 第149-153页 |
三 重构新文化的精神核心 | 第153-158页 |
结论 | 第158-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2页 |
附录:与本论文相关的大事年表(1912-1920) | 第172-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