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蚜虫的生物学性状 | 第13-14页 |
1.2.1 种类和分布 | 第13页 |
1.2.2 蚜虫类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2.3 蚜虫的防治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3 蚜虫的报警信息素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4 蚜虫的触角感器及功能 | 第16-17页 |
1.5 昆虫嗅觉信号传导的分子机理 | 第17-21页 |
1.6 棉蚜和豌豆蚜基因组 | 第21-22页 |
1.7 昆虫 RNAi 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7.1 RNAi 的发生机制 | 第22-23页 |
1.7.2 昆虫 RNAi 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1.7.3 RNAi 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25-26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利用 RNAi 鉴定 OBP3 和 OBP7 基因对豌豆蚜识别 EBF 的体内功能 | 第28-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8页 |
2.1.1 供试蚜虫 | 第28页 |
2.1.2 主要的试剂以及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2.1 豌豆蚜 OBP 基因的克隆和 dsRNA 合成 | 第38-39页 |
2.2.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干扰后 OBP3 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39页 |
2.2.3 触角电位记录干扰后豌豆蚜对气味化合物的反应 | 第39-41页 |
2.2.4 豌豆蚜对 EBF 的行为反应 | 第41-43页 |
2.3 讨论 | 第43-44页 |
2.4 结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利用 RNAi 鉴定 Orco 对豌豆蚜感受 EBF 的体内功能 | 第46-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1.1 供试蚜虫 | 第46页 |
3.1.2 主要的试剂以及仪器设备 | 第4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3.2.1 豌豆蚜总 RNA 的提取、Orco 基因的克隆和 dsRNA 合成 | 第49-50页 |
3.2.2 豌豆蚜 Orco 基因序列分析 | 第50-52页 |
3.2.3 不同昆虫的 Orco 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 第52-53页 |
3.2.4 豌豆蚜 Orco 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谱分析 | 第53页 |
3.2.5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干扰后豌豆蚜 Orco 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53-54页 |
3.2.6 触角电位记录干扰后豌豆蚜对气味化合物的反应 | 第54-55页 |
3.2.7 用 Y 型管观察干扰后 EBF 对豌豆蚜行为反应 | 第55-57页 |
3.3 讨论 | 第57-58页 |
3.4 结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利用 RNAi 鉴定 OR5 和 OR20 对豌豆蚜感受 EBF 的体内功能 | 第60-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4.1.1 供试蚜虫 | 第60页 |
4.1.2 主要的试剂以及仪器设备 | 第60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60-63页 |
4.1.4 统计分析 | 第6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4.2.0 豌豆蚜 OBP 基因的克隆和 dsRNA 合成 | 第63-64页 |
4.2.1 记录豌豆蚜触角三个不同部位对 EBF 的 EAG 反应 | 第64-65页 |
4.2.2 触角电位记录干扰后豌豆蚜对气味化合物的反应 | 第65-67页 |
4.2.3 用 Y 型管观察干扰后 EBF 对豌豆蚜行为反应 | 第67页 |
4.3 讨论 | 第67-68页 |
4.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