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鞘翅目害虫论文

暗黑鳃金龟雌雄触角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写表第8-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1页
    1.1 暗黑鳃金龟概述第12-13页
        1.1.1 暗黑鳃金龟的分布和危害第12页
        1.1.2 暗黑鳃金龟生物学特征第12-13页
        1.1.3 暗黑鳃金龟的防治进展第13页
    1.2 昆虫嗅觉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昆虫嗅觉相关蛋白的研究第14-16页
        1.3.1 气味结合蛋白第14页
        1.3.2 化学感受蛋白第14-15页
        1.3.3 气味受体第15-16页
    1.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第16-18页
        1.4.1 蛋白质组的定义第16页
        1.4.2 蛋白质组的技术第16-17页
        1.4.3 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昆虫研究上的应用第17-18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暗黑鳃金龟触角蛋白提取方法的优化第21-30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5页
        2.1.1 供试昆虫第21页
        2.1.2 主要仪器仪器与试剂第21-22页
        2.1.3 溶液配制第22-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2.1 暗黑鳃金龟成虫触角的收集第25页
        2.2.2 触角蛋白的提取第25页
        2.2.3 蛋白样品的溶解第25-26页
        2.2.4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6页
        2.2.5 触角蛋白样品的 SDS-PAGE 分析第26-27页
    2.3 结果第27-29页
        2.3.1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蛋白样品的溶解性第27页
        2.3.2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蛋白的产率第27-28页
        2.3.3 蛋白的 SDS-PAGE 分析第28-29页
    2.4 讨论第29页
    2.5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暗黑鳃金龟触角的差异蛋白分析第30-47页
    3.1 实验材料第30页
        3.1.1 实验样品第30页
        3.1.2 仪器与试剂第30页
    3.2 实验方法第30-34页
        3.2.1 暗黑鳃金龟触角蛋白的提取第30页
        3.2.2 暗黑鳃金龟成虫触角蛋白样品的双向电泳分析第30-33页
        3.2.4 双向电泳凝胶图像的分析第33页
        3.2.5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第33页
        3.2.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3页
        3.2.7 蛋白质互作网络研究的方法第33-34页
    3.3 结果第34-41页
        3.3.1 雌性和雄性暗黑鳃金龟成虫触角蛋白双向电泳分析第34-36页
        3.3.2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第36-41页
    3.4 与嗅觉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的相互作用第41-42页
    3.5 讨论第42-46页
        3.5.1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第42-43页
        3.5.2 抗氧化系统相关蛋白质第43-44页
        3.5.3 转运蛋白第44-45页
        3.5.4 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蛋白第45页
        3.5.5 蛋白质折叠第45-46页
    3.6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暗黑鳃金龟触角嗅觉相关蛋白表达量的验证第47-55页
    4.1 实验材料第47-48页
        4.1.1 供试昆虫第47页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7-48页
    4.2 实验方法第48-50页
        4.2.1 引物设计第48页
        4.2.2 触角 RNA 的提取与纯化第48-49页
        4.2.3 反转录第49页
        4.2.4 cDNA 的纯化第49页
        4.2.5 引物的验证第49-50页
        4.2.6 qRT-PCR第50页
        4.2.7 数据分析第50页
    4.3 实验结果第50-54页
        4.3.1 RNA 提取以及引物的验证第50-51页
        4.3.2 mRNA 表达量的比较第51-54页
    4.4 讨论第54页
    4.5 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6页
附表 1 嗅觉相关蛋白互作预测第66-69页
附表 2 进行荧光定量的引物序列第69-7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豌豆蚜感受报警信息素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