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场所精神营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景观设计趋同第10页
        1.1.2 场所精神片面理解第10页
        1.1.3 后工业景观的出现与发展第10-11页
        1.1.4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第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3 选题意义第11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15页
        1.4.1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和园区发展建设的研究第11-13页
        1.4.2 基于场所理论实践的运用研究第13-15页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第15-18页
        1.5.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2 研究方法第16页
        1.5.3 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第18-23页
    2.1 场所精神的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场所精神的含义第18页
        2.1.2 场所精神的特点第18-19页
    2.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相关概念第19-20页
        2.2.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第19页
        2.2.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第19-20页
    2.3 相关理论第20-22页
        2.3.1 城市设计理论第20-21页
        2.3.2 心理学理论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场所精神影响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特质分析第23-39页
    3.1 基于不同文脉注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分类第23-24页
        3.1.1 日积月累的艺术家聚集区第23页
        3.1.2 参与性极强的民俗文化区第23页
        3.1.3 学院派的高新研究所区第23页
        3.1.4 依附开发区的专项产业基地第23-24页
    3.2 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成功案例分析第24-32页
        3.2.1 北京798艺术区第24-27页
        3.2.2 北京宋庄原创艺术聚集区第27-29页
        3.2.3 首尔数字媒体城第29-32页
    3.3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特色要素体现第32-37页
        3.3.1 自然环境要素第32-33页
        3.3.2 历史时间要素第33-34页
        3.3.3 地域文化要素第34-35页
        3.3.4 风俗习惯要素第35-36页
        3.3.5 宗教神学要素第36-37页
    3.4 场所精神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意义第37-38页
        3.4.1 保留场所的地域属性第37页
        3.4.2 挖掘融入文脉的景观设计方法第37页
        3.4.3 探索场所与景观的整体性表达第37页
        3.4.4 思考人性化的体验机制第37-38页
        3.4.5 维护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第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设计研究第39-70页
    4.1 调研对象认知第39-40页
        4.1.1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历史进程第39页
        4.1.2 成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汇总第39-40页
        4.1.3 调研案例选取原则第40页
    4.2 工业怀旧——东郊记忆第40-54页
        4.2.1 场所背景分析第40-42页
            4.2.1.1 区位环境第41-42页
            4.2.1.2 历史沿革第42页
            4.2.1.3 功能定位第42页
        4.2.2 场所公共空间分析第42-49页
        4.2.3 场所景观设计分析第49-52页
        4.2.4 场所文脉分析第52-54页
        4.2.5 小结第54页
    4.3 时尚活力——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第54-62页
        4.3.1 场所背景分析第54-56页
        4.3.2 场所公共空间分析第56-59页
        4.3.3 场所景观设计分析第59-61页
        4.3.4 场所文脉分析第61页
        4.3.5 小结第61-62页
    4.4 恬静自由——蓝顶艺术中心第62-69页
        4.4.1 场所背景分析第62-63页
        4.4.2 场所公共空间分析第63-67页
        4.4.3 场所景观设计分析第67-69页
        4.4.4 场所文脉分析第69页
        4.4.5 小结第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 文化创意产业园场所精神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第70-82页
    5.1 场所精神的形成分析第70页
    5.2 场所精神在不同氛围的表达方式第70-76页
        5.2.1 怀旧第70-72页
        5.2.2 安宁第72-73页
        5.2.3 文艺第73-75页
        5.2.4 现代第75-76页
    5.3 基于场所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设计原则第76-78页
        5.3.1 充分将人的体验感受与环境相结合第76页
        5.3.2 始终维护场地的原有生态系统第76-77页
        5.3.3 将场地原有社会属性融入改造第77页
        5.3.4 挖掘历史印记融入场地设计第77页
        5.3.5 利用本土文化诠释场所地域特征第77-78页
    5.4 基于场所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设计要点第78-81页
        5.4.1 选址合理是形成场所精神的前提条件第78页
        5.4.2 空间科学规划是烘托场所氛围的重要基础第78-79页
        5.4.3 地域文化的融合是赋予场所精神特质的重要手段第79页
        5.4.4 细部处理是形成场所运动序列的有效途径第79-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6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SPF半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新立城水库流域水环境模拟及预测研究
下一篇: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