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图目录 | 第17-20页 |
表目录 | 第20-22页 |
1 引言 | 第22-4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4-31页 |
·实践拓新的可能性 | 第24-30页 |
·理论探讨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研究的议题 | 第31-34页 |
·几项研究议题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框架 | 第34-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7-38页 |
·预期创新点 | 第38-42页 |
·预期创新点一 | 第39页 |
·预期创新点二 | 第39-40页 |
·预期创新点三 | 第40-42页 |
2 文献探讨: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元素 | 第42-86页 |
·工科人才与工程教育 | 第42-49页 |
·工程的外延扩大 | 第42-43页 |
·工程人才职能变迁 | 第43-44页 |
·工科人才谱系构成 | 第44-49页 |
·资历与资历框架 | 第49-53页 |
·资历(qualification) | 第49-51页 |
·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 framework) | 第51-53页 |
·知识观与知识体 | 第53-66页 |
·知识观 | 第54-59页 |
·知识体(body of knowledge) | 第59-66页 |
·基于质量的资历互认 | 第66-77页 |
·教育质量保证的一般理论 | 第67-70页 |
·工程人才资历互认的基础 | 第70-77页 |
·基于互认的政策规制 | 第77-83页 |
·公共政策的一般理论 | 第78-80页 |
·工程师政策规制的关键点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3 资历框架的系统分析 | 第86-140页 |
·环境视角的资历框架 | 第87-102页 |
·工科的资历框架所受的目标约束 | 第88-94页 |
·工科的资历框架所受的输出约束 | 第94-102页 |
·资历框架的宏观结构 | 第102-113页 |
·资历框架的结构概况 | 第102-107页 |
·资历框架面向的不同群体 | 第107-109页 |
·资历框架的层级与范围 | 第109-113页 |
·功能视角的资历框架 | 第113-117页 |
·信息功能 | 第114-116页 |
·质量保证功能 | 第116页 |
·促进流动与创新功能 | 第116-117页 |
·资历框架的微观结构 | 第117-128页 |
·资历的名称和层级 | 第118-121页 |
·资历的内容和表征物 | 第121-128页 |
·过程视角的资历框架 | 第128-139页 |
·资历框架建立过程 | 第129-136页 |
·资历框架运作过程 | 第136-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4 资历框架的模式分析 | 第140-174页 |
·资历框架的模式探索 | 第140-149页 |
·研究设计与研究思路 | 第141-145页 |
·模式分类的维度确定 | 第145-146页 |
·综合的资历框架模式分类 | 第146-149页 |
·模式Ⅰ通用的教育资历框架 | 第149-154页 |
·模式Ⅰ的现状 | 第149页 |
·模式Ⅰ的典型案例 | 第149-153页 |
·模式Ⅰ案例小结 | 第153-154页 |
·模式Ⅱ通用的职业资历框架 | 第154-158页 |
·模式Ⅱ的现状 | 第154-155页 |
·模式Ⅱ的典型案例 | 第155-157页 |
·模式Ⅱ案例小结 | 第157-158页 |
·模式Ⅲ工程教育的资历框架 | 第158-163页 |
·模式Ⅲ的现状 | 第159页 |
·模式Ⅲ的典型案例 | 第159-162页 |
·模式Ⅲ案例小结 | 第162-163页 |
·模式Ⅳ职业工程师的资历框架 | 第163-170页 |
·模式Ⅳ的现状 | 第163-164页 |
·模式Ⅳ的典型案例 | 第164-169页 |
·模式Ⅳ案例小结 | 第169-170页 |
·跨案例分析 | 第170-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5 资历框架关键要素的构成分析 | 第174-195页 |
·研究方法 | 第175-177页 |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75-177页 |
·操作流程 | 第177页 |
·确定分析单位 | 第177页 |
·资历框架构成类目表建立 | 第177-183页 |
·类目表建构的方法和原则 | 第178页 |
·学习结果构成类目确立 | 第178-183页 |
·编码过程及信度效度检验 | 第183-185页 |
·编码过程 | 第183页 |
·信度检验 | 第183-185页 |
·效度控制 | 第185页 |
·统计结果与讨论 | 第185-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5页 |
6 工程师资历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 第195-212页 |
·资历框架构建的原则 | 第195-200页 |
·资历框架构建的一般原则 | 第195-199页 |
·工程师资历框架的特定原则 | 第199-200页 |
·资历框架构建的技术图径 | 第200-204页 |
·技术图径方法概述 | 第200-201页 |
·资历框架的技术图径 | 第201-204页 |
·程师资历框架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 第204-211页 |
·工程师资历框架构建概念模型 | 第204-206页 |
·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模型设计 | 第206-208页 |
·相关对策建议 | 第208-21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1-2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212-21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12-214页 |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214-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35页 |
附录 | 第235-288页 |
附录1 爱尔兰资历框架中的能力标准 | 第235-237页 |
附录2 英国FHEQ资历框架中的学习结果 | 第237-240页 |
附录3 英国SCQF资历框架中所使用的学习结果 | 第240-241页 |
附录4 欧洲高等教育区QF-EHEA资历框架学习结果所使用的都柏林描述子(Dublin Descriptor) | 第241-243页 |
附录5 欧洲资历框架EQF的学习结果描述子 | 第243-246页 |
附录6 南非SAQF资历框架中的关键学习结果(Critical Outcome) | 第246页 |
附录7 新西兰NZQF资历框架使用的学习结果陈述(Outcome Statement)#227 | 第246-248页 |
附录8 澳大利亚AQF资历框架中的学习结果 | 第248-251页 |
附录9 国际工程联盟IEA出版的毕业生要求和专业能力文件 | 第251-253页 |
附录10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出版的土木工程知识体报告 | 第253-257页 |
附录11 美国环境工程师协会AAEE出版的环境工程知识体报告 | 第257-260页 |
附录12 CDIO+EL(2.1版)CDIO大纲建议稿 | 第260-264页 |
附录13 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FEANI)的欧洲工程师(EUR-Ing)资格标准 | 第264-266页 |
附录14 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的UK-SPEC | 第266-271页 |
附录15 香港资历框架中工程专业能力标准 | 第271-274页 |
附录16 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的标准 | 第274-276页 |
附录17 欧洲工程教育鉴定网络(ENAEE)的欧洲鉴定工程师计划(EURopeanACcredited Engineer,EUR-ACE)标准框架 | 第276-279页 |
附录18 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职业工程师能力标准和基础元素 | 第279-285页 |
附录19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 第285-288页 |
8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88-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