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政府的建构: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的关系视角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1 导论 | 第19-36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国际背景 | 第19-20页 |
·国内背景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问题的导出 | 第24-26页 |
·研究问题 | 第24-25页 |
·研究切入点 | 第25-26页 |
·基本概念的厘定 | 第26-30页 |
·社会资本 | 第26-28页 |
·政府信用 | 第28-30页 |
·论文基本框架 | 第30-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4-36页 |
·理论可能创新点 | 第34-35页 |
·方法可能创新点 | 第35-36页 |
2 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理论评述 | 第36-55页 |
·信用政府的外生因素:社会资本的渗入 | 第36-43页 |
·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 | 第36-39页 |
·社会资本的变迁路径 | 第39-41页 |
·社会资本的实际测度与分析 | 第41-43页 |
·信用政府的内生因素:政府信用的考量 | 第43-50页 |
·政府信用的理论基础 | 第43-45页 |
·政府信用的基本现状及表现 | 第45-46页 |
·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政府信用的实际测度 | 第48-50页 |
·信用政府建构新视角的宏观回顾 | 第50-53页 |
·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的关系逻辑 | 第50-51页 |
·信用政府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51-53页 |
·文献述评 | 第53-55页 |
3 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的关系:信用政府的分析框架 | 第55-85页 |
·社会资本的嬗变 | 第55-62页 |
·信任关系:从人际信任到组织信任 | 第56-58页 |
·社会网络:从单一网络到复杂网络 | 第58-60页 |
·社会规范:从隐性规约到显性制度 | 第60-62页 |
·政府信用的效应 | 第62-70页 |
·示范效应:政府信用生成的考量 | 第63-65页 |
·“蝴蝶效应”:政府信用缺失的考量 | 第65-70页 |
·信用政府建构的逻辑 | 第70-74页 |
·信用政府的发展愿景 | 第71页 |
·信用政府的建构框架 | 第71-74页 |
·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概念模型 | 第74-85页 |
·直接作用下的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 | 第75-80页 |
·交互作用下的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 | 第80-83页 |
·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83-85页 |
4 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85-118页 |
·问卷设计 | 第85-91页 |
·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 | 第86-87页 |
·社会资本的测度项 | 第87-89页 |
·政府信用的测度项 | 第89-91页 |
·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 | 第91-94页 |
·样本选取的区域 | 第91-93页 |
·数据采集的过程 | 第93-94页 |
·主要分析方法 | 第94-95页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94-95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95页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95页 |
·实证分析基本步骤 | 第95-107页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6-99页 |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99-100页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100-104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4-107页 |
·实证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107-118页 |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及路径 | 第107-108页 |
·初始模型的拟合结果 | 第108-111页 |
·第一次模型的修正 | 第111-113页 |
·第二次模型的修正及模型确定 | 第113-116页 |
·假设检验 | 第116-118页 |
5 信用政府建构的探讨:研究结论推广 | 第118-137页 |
·基于实证分析的解释 | 第118-124页 |
·模型的效应分解 | 第118-121页 |
·社会资本的关联性 | 第121-123页 |
·政府信用的传导性 | 第123-124页 |
·信用政府的行动困境 | 第124-131页 |
·嵌入式社会资本的空间 | 第125-128页 |
·压力型政府的信用规则 | 第128-131页 |
·信用政府建构的模式 | 第131-137页 |
·官僚体制匡正 | 第132-134页 |
·社会资本推动 | 第134-135页 |
·二元协同发展:信用政府建构的选择 | 第135-137页 |
6 信用政府建构的实现路径 | 第137-153页 |
·信用政府实现的路径图谱 | 第137-141页 |
·路径图谱的基本原则 | 第138-139页 |
·路径图谱的脉络体系 | 第139-141页 |
·政治信任的凝聚:政府形象提升的前提 | 第141-144页 |
·开启公民参与窗口 | 第141-142页 |
·重视行政价值重塑 | 第142-143页 |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 第143-144页 |
·多元网络的融合:政府活力创造的关键 | 第144-148页 |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第145-146页 |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 第146-147页 |
·完善社会资源配置 | 第147-148页 |
·制度规范的约束:政府信用监督的保障 | 第148-153页 |
·信息公开机制 | 第149页 |
·失信测评机制 | 第149-150页 |
·责任追究机制 | 第150页 |
·危害补救机制 | 第150-151页 |
·守信激励机制 | 第151页 |
·申诉复核机制 | 第151-153页 |
7 结语:信用政府——走向社会和谐之路的基石 | 第153-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9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169-172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72-173页 |